炎龙在线  
»游客:  注册 | 登录 | 搜索 | 帮助
习文练武之地,谢绝敏感话题,违者禁言删帖,恳请各位理解

RSS 订阅当前论坛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3  1/2  1  2  > 
     
标题: 大家都来帮助宣传炎龙 只看楼主
 
苗子 (日三省吾身)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40
精华 26
积分 46870
帖子 4447
名望 859 点
现金 4513 金币
存款 108165 金币
炎龙通宝 30294 枚
邮件推广 24 次
链接推广 1 次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6-1-18
状态 离线
大家都来帮助宣传炎龙




炎龙在线成立大半年来,在朋友们的支持和爱护下,不断地发展壮大,在这一过程中,朋友们对炎龙的自发的宣传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让越来越多的朋友认识和了解了炎龙,越来越多的朋友加入到炎龙在线这个大家庭中来。

为了扩大炎龙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挑选了炎龙在线的若干篇原创好帖附于本文后面,欢迎大家在有空的时候,顺便将这些帖子转贴到您平时常去的论坛和网站上,从而达到宣传炎龙,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炎龙的目的。

下面从我们论坛上选出来的帖子,转贴的时候可以参考以下说明:

引用:
1,结构都是分为文章标题和文章正文两部分

2,只需点击文章标题栏右上角的“复制到剪贴板”,即已将文章标题的内容复制到剪贴板内,而无须繁琐的选择复制操作。

3,同理,点击文章正文右边的“复制到剪贴板”,即将文章正文的内容复制到剪贴板内。
当然,转贴的帖子不限于下面所列出来的几篇,大家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选择你认为好的帖子转贴。

另外,为了以后方便增加内容,本贴暂时关闭,请勿直接回帖,任何问题和建议,请到公告与建议版下面地址的帖子中提出。
同时,为了避免同一个论坛的同一篇文章的重复转贴,大家最好把自己已经把哪些文章转到哪些论坛也在下面的帖子里跟贴说一下。

http://www.yanlongonline.com/viewthread.php?tid=4013

感谢朋友们对炎龙在线一直以来的支持和爱护!



[本文由 苗子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才智如董子,犹云勉强学问。《中庸》亦曰,或勉强而行之。人非上圣,其求学之道,非勉强不得入於自然。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世,犹舟之航於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
2006-9-25 13:00#1
查看资料  发短消息  顶部
 
苗子 (日三省吾身)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40
精华 26
积分 46870
帖子 4447
名望 859 点
现金 4513 金币
存款 108165 金币
炎龙通宝 30294 枚
邮件推广 24 次
链接推广 1 次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6-1-18
状态 离线

标题

闲话训练强度
文章正文

[本文由 热血龙魂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看到许多朋友对传统武术的训练体系感兴趣,尤其是对训练强度问题感兴趣,小子才疏学浅,只能就个人的所见所闻闲话几句。

    传统武术,另一个称谓就叫:传统功夫。这个名称其实就体现了传统武术训练的要求。功夫、功夫,功夫=时间的同义词。许多朋友有时对传统武术的真实性产生了疑问,有许多朋友都和小子说过:传统武术标榜的许多神奇效果是不是假的啊?许多前辈的惊人功夫描述是不是编的啊?怎么我练了N年了,还不出功夫啊?小子听后,不禁黯然苦笑道:兄弟,你知道前辈们都是怎么练功的吗?为什么你练十年形意还是挨打?前辈们却有“形意一年打死人”的俗语吗?就一句话:你的功夫不够。传统武术水平的提高,必须要靠功夫的积累。要想提高你的水平,必须要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当量变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质变才能产生,你的水平才能有质的提高。小子想这道理学过哲学的朋友应该都理解吧!现代练传统武术的朋友,因为都是业余性质(废话,现在练传统武术有职业的吗?),平时的训练往往比较随心所欲,其训练时间和训练质量达不到产生质变的质点,甚至连量变的积累都达不到,水平怎么能提高?就象烧一壶开水,如果其温度总是在90度99度之间,就是烧一辈子也不会达到沸点啊!

    闲话说到这里,可能许多朋友都要问了,既然你说我们的训练强度不够,那你小子就说说到底怎么样的强度才是能长功夫的呢?就说说你所说的那个质变的质点吧!朋友们别急,小子肯定说,俺可不干那虎头蛇尾的事,就让小子说说自己所见的事例吧。

    话说一位前辈,其功夫是当年“虎头少保 天下第一手”传下来的,他对学员的训练强度是这样安排的:深蹲500次,完成之后不许喘粗气作为优秀。技术要领是每次下蹲屁股要碰到地面,别的细节俺就不说了,要求还挺多,在要求数量的同时,还要求质量,技术要领要次次达标。呵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试试,看看自己能蹲多少次,记住,试试玩就可以了,别伤到自己啊!!!就一项训练内容还是入门标准,练不好根本不能算入门。其他的训练项目还有N多呢,都练好了,这位前辈才正式教拳。俺当时得知之后,就问小子的恩师:内家拳也是这么练吗?恩师道:想练出前辈的功夫,就要这么练!你以为内家功夫松松跨跨就能成功???俺当时绝倒。。。。。。。恐怖啊。。。。。。。这种强度,估计特种部队也就是这样吧!

    再说一位前辈,其每天自己的训练时间倒是不多,就两小时,就一个训练内容:U形晃身加勾拳。简单吧?不过,人家N十年如一日,能躲过他这一拳的,估计人数不会多。

    三说俺师兄,他的身法超级好,小子形容他是猫科动物。俺一个劲的羡慕,要师兄告诉俺秘诀,师兄说:没秘诀,我当初练功,鸡形步,一走十里。天天走,N年之后,就这样了。

    四说俺的忘年交八极拳名家韩起先生,就不说他的具体训练强度了,就说他和小子的闲话:什么时候能做到喜悦的时候要练功,悲伤的时候要练功,高兴的时候练功,郁闷的时候还练功,练功成为习惯的时候,功夫也就成了。

    五说俺的一位老师兄,入门的时候年已五旬,得了传授,开练。本来老师兄家资殷实,生意兴隆。为了练功,钱不赚了,生意不做了,儿女不管了,老婆不理了。天天就是三件事:睡觉,吃饭,练功。搞得天天常闻河东狮吼,老夫老妻之间天天比巴以局势还紧张。老师兄硬着头皮顶着,一年过去了,大家看好,就一年!!!其人其功脱胎换骨,到什么程度?呵呵,小子打了他一拳,如击棉絮,根本找不到力点,一个前栽,不是小子桩功还凑合,肯定表演饿虎卧倒。

    最后说说俺那师叔给俺订的练功要求:桩功要站40分钟。朋友们肯定会说,时间不长啊。STOP,别急啊,俺还没说完,40分钟为一节。每天站三体式,左右式各一节,这是长功夫的最低标准。什么?这位朋友说您也做的到?呵呵,俺还没说完呢,俺站的三体式要求单重,就是全身重量都压在一条腿上,有兴趣的朋友试试看,就当玩啊,可别叫劲啊,摔交不要怪俺,医疗费用俺不给报销。小子我现在还做不到,不能达标,要不说俺眼高手低呢,恩师师叔常夸俺,一个字:懒。。。。。。。。

    罗罗嗦嗦说了许多,朋友们肯定看烦了,欢迎朋友们交流指正,您要不信就算了,就当小子胡说,您别和小子生气,谢谢啊!!!

[本文由 热血龙魂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本文由 苗子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才智如董子,犹云勉强学问。《中庸》亦曰,或勉强而行之。人非上圣,其求学之道,非勉强不得入於自然。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世,犹舟之航於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
2006-9-25 13:03#2
查看资料  发短消息  顶部
 
苗子 (日三省吾身)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40
精华 26
积分 46870
帖子 4447
名望 859 点
现金 4513 金币
存款 108165 金币
炎龙通宝 30294 枚
邮件推广 24 次
链接推广 1 次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6-1-18
状态 离线

文章标题

宋氏形意骨力奥秘初探
文章正文

[本文由 灵山云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形意拳讲“龙形搜骨”,发劲讲求骨力,又叫肾元之力,先天之力,其实说穿了很简单,它包含了两个要素,第一是髋部也就是腰椎、骨盆上的肌群(传统上叫丹田、中节)能够发力,腰胯关节可以开合。第二是周身骨架筋经贯通,丹田力可以顺达周身各个部位,没有内耗,称为“劲路”打通。丹田区域的肌肉,平时人们根本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除非扭伤了腰,但练到之后就会体会到人身上这几个最死的关节里蕴含着最强的力量——那是原始的野兽之力、真正的本能之力。李仲轩老先生讲练拳得力丹田、较丹田,“可增二百斤的力气”,这可不是靠意念想象出来的。大家可以看看虎豹奔袭猎食时那种惊人的速度、力量和协调性,都是从这几个部位发动的。有了这种力量作后盾,文人学士也敢沙场一搏了。形意拳讲龙虎二气,这龙跟虎,最强的不就是脊椎和腰胯吗,身上有龙虎之能,胆色怎能不壮?孙禄堂先生说“形意拳不过是把周身散乱之神气收归丹田”,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实际上包含了内家绝学的至理。

       但是丹田发力对腹腔的内膜要求很高,隔膜以下、骨盆以上的这个球状空腔,得像皮球那么富有弹性(筋膜之功),像钢球那么坚固(骨架之功),所以心意形意一脉,首重丹田开合功,所谓“一年打死人”,就是因为从一开始就强化训练这个部位。有丹田之开合,才有全身骨节协调一致的开合,有了“内开合”,才能谈到胸背、四肢的“外开合”,形意拳谚里有云“形意拳因何与众家拳法不同?只因为前脚一进,后脚必跟,劲力滔滔不绝如浪行。”没有丹田开合带动全身内变,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滔滔不绝的翻浪力的。当然,也可以用外引内、由动到静,比如太极拳的开合式,鸿雁双飞式,形意拳的虎形、骀形等,都可以拿来锻炼。只不过那种练法如果不得法,容易把劲挂到胳膊腿上,不易往内里深入。

       我所学习的宋氏形意是通过无极桩练丹田开合。无极式,垂手这么一站,怎么就值得三大内家拳把它立为开拳第一式呢?而且李存义、孙禄堂、薛颠等宗师级人物著书立说,无极式必是第一章。后人可以不按着这个步骤练,但不能不明这个理,说不清楚这个,不配说自己是练内家拳的。形意门有二十四桩——《武魂》上介绍过,始于无极、终于无极,一个式占了两个“名额”。是老前辈凑数玩吗?非也,收功的无极已经和开始的无极有质的不同了。形意门里教桩,有个轻易不传的规矩:得从无极桩自然生成浑圆桩,再从浑圆桩归于无极。不是摆二十几个型在那死站,这是修炼三层道理、三层功夫的动态过程。针对的是人身上闭塞的关窍。这些窍要一通,内家拳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什么刚柔、动静、阴阳、松紧、虚实,尽在一笑之中。但这里面有几个层次的心法,不能乱。过去形意门教拳不教桩。从拳上教,徒弟可以出高工夫,但很难教会别人。从二十四桩上教,功夫的来龙去脉徒弟就清楚了,可以自己教人了,所以不是衣钵传人,不教桩,教也不会把二十四桩的内在联系点破。
我老师教我们的时候,没正式提二十四桩,而是用形意(太极)起势来说明的。当时的情形我记得很清楚,开始我向老师请教“鸿雁双飞”,老师慢慢的做了一个起势,就是双手从腿侧平举,到水平时向前合拢,在眉前下压至丹田。我不明白,“鸿雁双飞”在别的师叔手中使出来凌厉惊人,怎么会和太极拳的起势一样呢?老师便让我往里递手,我用虎形往里一扑,老师还是那个动作,但速度瞬间加快,不但吸胸拔背把我的攻势吞化,而且双臂把我的两手绞压锁住,双拳已经点在了我的胸腹要害。这就是马形的下力桩,而且同时老师还做出了双炸步——这是十面埋伏步里的一步,宋虎臣一系形意的招牌。就是这一下,给我把无极桩和五行十二形的联系给点破了。以后老师又陆续示范了虎形、鸡形、燕形、换掌,都是从无极里变出来的。后来我看见胡海牙先生学太极拳的经历,又读到太极拳经里“打拳全在起势,一起得势,以下无不得势”,才彻底明白了老师强调起势的苦心。桩站对了,筋肉相互牵挂拉扯、骨骼互相支撑、关节旋拧撑拔、内脏摩擦充实、各条经络里有水银灌注的膨胀感,这是身体上的收益。关键是人脑子也开了窍,最明显的是看《易筋洗髓经》和《内功四经》里的“内功篇”、“纳卦篇”,应该有与先贤共鸣之感。其他的如兵书、道书、纵横之类,也应该有感触。

       骨架贯通的问题也很重要,《苌氏武技书》中就提到过关节的重要性,指出“骨节者,两骨间之空隙也,……此处精神填实,则如铁如钢……气力方全”,要求“如实沙袋,逐层填实,则虽软物也可使之坚硬”,太极也讲发劲时要“接骨斗榫”。形意更是强调“化枪为拳”,枪化到哪里去了?实际是到了体内——人的骨架就是一杆大枪!特别是脊椎,经过内功训练,如同白蜡杆般坚韧、充满弹性,腰胯肌肉力在此完成蓄发,转化为高频杀伤的弹抖力——这就如同枪法里的绝技“金鸡乱点头”,腰胯劲传导到枪头,化成枪花,太极乱环,也是同理。但这必须借助大杆的弹性,硬木棍挽不出枪花来。练形意,得把从脚底到头顶心、从腰到手的筋骨结构练的像白蜡杆子,发劲时也是循着枪诀,枪法上叫“沾衣翻肉”,拳法上叫“沾实始吐力”这才是形意“直劲”的真正意义。大家可以看看孙禄堂先生晚年的照片,是不是挺拔如(枪)杆?有些人总觉得形意重拳和频率不能兼顾,是内功未到,难得真传,虽然腰胯肌肉能使上力,但还有关节还在打软,力量在传递过程中从关节漏掉了,发劲做不到冷弹脆快,只好憋一口气在胸口或丹田,去抡、推、搡、撞。

       骨力在实战中的运用实际与兵器无二,这身骨头就是十八般兵器。形意是枪拳,太极、八卦是刀剑拳,通臂、披挂是鞭子拳。循着用兵器的窍门去琢磨,各种劲诀就通了。

[本文由 灵山云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本文由 苗子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才智如董子,犹云勉强学问。《中庸》亦曰,或勉强而行之。人非上圣,其求学之道,非勉强不得入於自然。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世,犹舟之航於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
2006-9-25 13:15#3
查看资料  发短消息  顶部
 
苗子 (日三省吾身)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40
精华 26
积分 46870
帖子 4447
名望 859 点
现金 4513 金币
存款 108165 金币
炎龙通宝 30294 枚
邮件推广 24 次
链接推广 1 次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6-1-18
状态 离线

文章标题

内家拳劲的思考
文章正文

[本文由 灵山云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武术修炼过程中最大的弊病就在于用肩颈拙力。

  武术最本质就是格斗术,格斗是必然用力的。但内家拳是不尚拙力的。 两者的共同点就是都是肌肉用力,区别就在于用力的方式和部位不同。

  常人的方式是抡拳头,也就是俗话说的两膀子力气。 这种用力方式做功的是大臂和小臂的肌肉,需要颈、肩、胸背的肌肉缩紧,隔膜上提 ,胸腔蹩气,为胳膊用力提供力学支点.

   这样下半身的力量发挥不出来,形成梢节拖着根节的发力方式。

  内压集中在胸部,自我感觉是胸部前挺、抽紧,挺脖梗项,做拳时坐腰挺胸,起腰拔胸 ,腰脊是软面的,没有弹性挺拔支撑之力,极易造成各种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再求争力,实际只是大臂和身体(胸背部)僵硬的对拉撕扯,身上的肌肉 极力收紧,才能给大臂一个强有力的支点,如同老式坦克,必须停下来,才能发炮。

  这种时候练习者会感觉自己很有力,上半身的体感很强,但一打倒人身上,马上感觉 力量放不出来,没有杀伤力。对方只感觉被推了一下。老话叫力气捆在身上了。 这种用力方式还会造成中节(丹田)发空,上下身脱节,身体没有主动运动,完全是 靠迈步,让大腿拖着身体动,单独做拳时,要靠有意识的趟泥、跺、震脚等方式凑整,实 战时,别人一用截腿,自己马上感觉别扭。而且根本不可能出现像鬼魅一样飘忽、野兽一 样协调的身法。 真正的内家发力,内压集中点在腹部,以髋关节(带动下半身)、腰椎骨节(带动上 半身)的运动带动全身的运动.

  关键在于腹部的抟气(腰腹肌均衡收紧,内压增大,给腰椎的内动提供一个有力的内 在支撑) 尾椎的惊乍(以骨盆为轮,脊椎为轴的发力,腰、腹、股肌肉搓动骨盆,力量沿脊椎 上升,传至两手)

  整体的感觉是劲力从尾锥(或是叫裆内)像龙卷风一样升起来,两腿的筋被抽紧,两 只脚不得不抓住地,否则就要被这股力量给带的腾起来。这样练下去,直到力量大的十趾 再也抓不住地为止,就会出现《神运经》上的飞腾之功,或叫轻功。

  所以,形意常说没有腿,或说叫暗腿,或说出来步就会使腿,就是指开发出这种力量 之后,贴着地走就是步,脚一离地就是腿,力量来源于腰际。

  所以有前辈能做到手足打法互换。 但这种用力方式,对身体的综合要求极高,首先是周身筋膜(胸背腰腹裆胯)的拉伸量,再有就是骨节间关节囊的韧性强度,要达到内在的骨架贯通。隔膜要下沉,裆胯要上 翻,腰椎要拉开、后倚,形成丹田的中空内实,就像两胯之间夹了一个充足气的大皮球, 这个球又抱着肋骨。这样髋关节,腰椎的运动才会有可支撑,力量才能上肩背,贯四梢。 身法运动才能涵上劲。

[本文由 灵山云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本文由 苗子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才智如董子,犹云勉强学问。《中庸》亦曰,或勉强而行之。人非上圣,其求学之道,非勉强不得入於自然。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世,犹舟之航於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
2006-9-25 13:18#4
查看资料  发短消息  顶部
 
苗子 (日三省吾身)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40
精华 26
积分 46870
帖子 4447
名望 859 点
现金 4513 金币
存款 108165 金币
炎龙通宝 30294 枚
邮件推广 24 次
链接推广 1 次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6-1-18
状态 离线

文章标题

[原创]宋氏形意之求劲六喻
文章正文

[本文由 灵山云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宋氏形意的内功、劲力可以说是形意拳诸般功夫里的奇葩,诸多形意先贤在宋世荣先生处得到指点,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拳学水平,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李存义、孙禄堂二位先生。但宋门劲的威力究竟如何?它的产生机理又是怎样的?近百年来知之者秘不授人,不知者妄加揣测,致使真传不彰,谬言不绝。世人皆知宋氏绝学以《内功四经》贯穿始终,而内功内劲,无形无相,往往被传的玄而又玄,似乎离开玄学就不能练内功。今有宋氏明师吴炳文先生,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就用“大白话”和日常能够看见的现象来给晚辈解释种种神奇的内劲效果,而且在他的指导下,几个年轻小辈也具备了一定的内劲。笔者忝列其中,不敢私密其珍,今将吴老平时对我们的启示整理如下,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迪:  

1、出手如同链子锤。

很多朋友都认为内家练法松柔无力,养生尚可,技击效果不佳,甚至自作聪明的添上了很多“功法”,追求力量或硬度,殊不知南辕北辙,离内劲越来越远。宋氏形意在五行拳之前要打下劈掌,要求上肢丝毫不用力,用腰背把手拿起来,再顺着重力自然撂下去,动作顺畅之后,再利用身体的运动给它加速。这么说也许有的人还想象不出这种劲力的效果。笔者试举一例,有一种简易暗器,就是用根绳子系个二两沉的小铁锁,当甩手流星使——不少“江湖打斗术”的研究者都很推崇它。宋氏形意习练者经过内功锻炼,日久功深,把胳膊练得像两条老藤,手头则沉甸甸的,象个铅砣,这种力量甩出来,落在血肉之躯上,威力可想而知。此劲出自易筋易骨之功,一旦练出,终身不退。张贵良先生临终前几小时,给弟子们最后一次讲拳试劲,一掌撂下,大弟子(已有三十多年的功夫)的胳膊当时就抬不起来了。下劈掌修炼本极容易,只须牢记胳膊不使劲,一点点把沉劲摔出来既可。可惜习武之人往往好打,爱抡胳膊,总想发力。殊不知上肢三节有一点发僵之处,则如同用使木棍的力量去使流星锤,所练皆非,故此关反而最难过,慎之慎之!

2、后背起伏如蹭痒

后背是整体力传递之中很重要的一环,形意门里有句口诀:“前手打人,后背使劲”,尚云祥先生讲得很生动,“就是狗熊在树上蹭痒的劲”,《内功四经》和太极拳诀里也提到“贴背”。从生理结构上讲,乃是脊椎立柱之后,斜方肌、背阔肌均匀的向两侧展开,并向前束裹,厚实如熊膀,形成“圆背”,这种状态可以称之为间架圆整,保证了根节(腰胯)产生的力量可以顺达梢节(发力点)。但这只是初步功夫,使用时还要保持抱圆之形,所发之力尚为冲撞力,方向性明显,平直而缺乏变化,发力前还需要预留空间加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要进一步锻炼背部筋肉(俗称两膀扇儿)、肋部筋肉的开合之功,使其具有极大的弹性,达到“骨动肉不拘”,开如弓崩弦断,合如兽夹咬闭,为发惊弹冷炸之力打下基础。发力时以腰胯为轮盘,脊椎为传动轴,左右两背上下相错,带动双臂自由挥舞势如浪翻,即太极所云“牵动往来气贴背”,到这时始可真正不受外形拘泥,任意发挥。

3、丹田抖擞如同金鸡抖翎

丹田是人体总重心之所在,丹田抖绝之劲是各种力量之源,以丹田的抖擞催动后背翻浪,如滔滔浪涌,连绵不绝,又干脆利索得象金鸡抖翎,猛虎宗身。这样即使被对方缠抱得很死,也一样能发出冷脆的爆发劲,少林拳讲“千金难买机灵颤”就是此义。正因为丹田抖擞是内家拳看家的宝贝之一,所以历来只见用法,不见练法,而且“丹田”一词,源于道家,很多人把它与玄学相附会,编出各种奇妙的理论,于拳术实修毫无意义。其实构成拳术运动中所谓“丹田”的就是腰、腹、裆、胯。李旭洲先生详细记述了它们的关系及应用中的开合、蓄发、虚实等变化之法。只有具备了开合功、抖绝劲,在实战中,才能发挥粘连绵随,大胆进身,做到“打人如亲嘴”,诚如李旭洲先生在笔记中记载“武当拳之长处,愈进身则愈得势,若退至圈边,为他种拳术之长处得以发挥也”。

4、腰脊拧弹滚翻如同弹簧

李旭洲先生所传形意,每一式俱含八卦、太极之理法,其表现在于举手投足都由腰轴的转动和划圆而产生,故对腰脊的要求极高,不但要强壮似虎,更要变转如龙。李先生记载道“太极拳动作每一种开合即由卷放而成,卷放至于极点即是蓄发。蓄发之枢机在脊,非以脊做蓄发之领导,则不能全身均蓄发。”李传三体式在传统斜中寓正式的整劲基础上,将腰转四十五度,成正三体式,身正胯斜,空胸紧背,腰椎如弹簧发条般拧上劲。在所传拳架中也有独特的龙形劈拳,势如龙行浪中,蜿蜒游动而整劲不失,“辗转合身不停步,束展二字一命亡”,把形意的龙形三折身练功、技击之妙用体现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形意与八卦合一,内家拳“龙虎鹰熊”四相的奥义也尽在其中了

5、发劲时骨架接如斗榫,

6、劲走螺旋如同冲击钻

以上局部功夫具备之后,还需明全身各大关节的接骨斗榫之法,在发劲时形成刚体效果,保证腰胯抖擞之力没有多余损耗的传至发力点,即常说的“龟尾转抖”之劲,这才是宋氏形意的抖绝劲。大致过程是,腰胯的抖转形成脊椎的拧转蓄劲,脊椎一蓄即发,那种螺旋、弹抖的力量,沿着骨架传递到梢节,形成类似于冲击钻的穿透性杀伤力。

最后两个,一个是结果,一个是效果,不是练法。这篇东西,是对宋氏形意劲力一种粗浅的解释,不是练法。大家看文章也好,写文章也好,目的要分清。练功也是,练法和拳理要分清,再贯通,不然容易乱。

[本文由 灵山云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本文由 苗子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才智如董子,犹云勉强学问。《中庸》亦曰,或勉强而行之。人非上圣,其求学之道,非勉强不得入於自然。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世,犹舟之航於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
2006-9-25 13:31#5
查看资料  发短消息  顶部
 
苗子 (日三省吾身)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40
精华 26
积分 46870
帖子 4447
名望 859 点
现金 4513 金币
存款 108165 金币
炎龙通宝 30294 枚
邮件推广 24 次
链接推广 1 次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6-1-18
状态 离线

文章标题

拳学如心镜,照出来的是每个人自我的化身
文章正文

[本文由 飞龙在天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是陆王心学的观点,姑且不论其是非对错曲直,在生活中,以个人的的尺来度量别人或者一种文化的人非常之多。佛家讲用心眼看世界,无非也是向更贴近世界的本来面目。
   
   读《金瓶梅》,好色者得淫、卫道士知耻、僧徒得禅、修真见道……,而读易经,科学家得其数理,文学家好其美文,史学家考其历史,更有信息学者,研究其密码规律,更不要提医者武者各尽其妙了。

    在武林中晃悠了一点小小的年头,多少能够看明白了,各色人等从武学中所取得东西截然不同,侠义者得其豪气,卑鄙者得其萎缩阴暗,玄虚者慕其神怪,务实者得其科学。黄帝内经里有句话,“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信哉斯言,彼此在一个不同的战壕里,想有共鸣是太难了。

   我高中时代一个老师每次给我们讲话,都说我的老师和学生是两座大山,我就是大山中的一个小石头。其治学的心态让我终生铭记,时时在耳边回响亚。所谓言为心声,眼为心苗,古人常说梧桐一叶,天下知秋,其实从点滴的事情中就能推知此人其他方面的表现亚。

   每每有人喜欢拿着前辈来说事,试问这是真实的前辈的影子呢,还是您老自己心中的前辈的样子。对于前辈的功夫,初学者说好,入门者认为好,超一流高手还认为好,但您以为他们这声好的背后含义一样吗?我与灵山在一起闲聊,他也常说,好多人必须把一个高层次的东西拖到低档次才能插上话,如之奈何?经常有人高喊“得知矣”“穷尽矣”“庶近乎此”。。。与其说传统功夫的境界到此为止,那还不如说您老的功夫修为就到此打住。

  达摩弟子众多,坐化之前云众弟子,“尔得吾皮”“尔得吾骨”“尔得吾筋”。。。独对慧可曰“尔得吾髓”,难道叫的弟子的内容不一样吗,未必尽然,而是每个人的天资到此为止。中国一个很不好的习惯,一说有几大高手,人都以为是自己,这种感觉就如同观众觉得漂亮的女主持人都冲他笑一样。

   神秀跟慧能的偈子很多人都知道,六祖的传颂的比较多一点,其诗神秀的“时时常擦拭,不使染尘埃”对于众生来说,可能更加现实。“人有南北猁寮,而佛性并无南北之分。”人不管连什么拳种,其实心意都是相同的,俗话说人不亲艺亲呀,而且在今天练拳已经不能构称作一个很时尚的运动的时候,能够有一群人志同道合的在一起研究研究,哪怕吵吵架都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本文由 飞龙在天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本文由 苗子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才智如董子,犹云勉强学问。《中庸》亦曰,或勉强而行之。人非上圣,其求学之道,非勉强不得入於自然。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世,犹舟之航於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
2006-9-25 13:32#6
查看资料  发短消息  顶部
 
苗子 (日三省吾身)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40
精华 26
积分 46870
帖子 4447
名望 859 点
现金 4513 金币
存款 108165 金币
炎龙通宝 30294 枚
邮件推广 24 次
链接推广 1 次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6-1-18
状态 离线

文章标题

浅谈网状知识结构的必要性及价值
文章正文

[本文由 飞龙在天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最近有一些人经常说自己懂的东西如何多云云,这些东西笔者也曾经深入的思考过,以下慢慢的添加,可博一笑。知我者心者,一看题目即名我心中所想,看与不看已经都无不可,拈花一笑,贵在心知也。

    生活中人往往面对着各种判断和决策,而作出这些决策的根据,一方面是边界条件,另外一方面就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得来的判断算法,而此两者往往决定着最终的定性和定量。须知从不同的学科或者角度来判断一件事情,往往得出的结论是冲突的,甚至是错误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从多个角度来衡量这一切。

   那一个建筑来说,图纸在于建筑师,固然他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做各种建设,但如果不根据地形,土质,人文等环境来做建筑,往往建造好了以后就让人感觉到特别的别扭。兵法上讲,因地而成兵,而一个和谐的建筑必然是既富有美感的,又跟自然和谐统一在一起的,如同地面上自然长出来的一个东西,否则孤零零的站在野地,是有些不伦不类的。这些年来,我们做的基础建设很多,但最终影响了什么呢,第一,地下水的渗透,第二大气流动,第三气温冷热不均衡。一个和谐的建筑,能够传颂百年,必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才行呀。

   古往今来,博学多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是非常多的,能够纵横几个领域的人实在不在少数。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画家达芬奇,不但精于绘画,还涉猎机械制作,城堡建设等等。在国外,精于一艺的称谓expert ,而对于一个科学家 scientist的要求还是非常多的,当代的大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小提琴据说演奏得非常好,而杨振宁先生每年都参加北美的佛学会。从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来说,不太可能对于大部分学科全部掌握,但现实中又要求你必须具备非常好的综合素质修养,为什么呢?

   从西方科学的发展历史来说,最初各种学科是不分家的,都统称为科学,牛顿时期的著作,既包含数学的思想,也包含物理,化学哲学,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各种学科都越来越精米,这个细化的过程所带来的优点是对待一个问题的研究越来越专,但同时带来的一个缺点是宏观思维的不足亚。目前科学发展的一种趋势,又趋向于多种学科的融合,一个产品或者作品,必然融合着几个学科的知识。宏观根微观,整体与局部,都是缺一不可的事情亚。

   现实中紧紧依靠单一的理论或者学术所作出来的结论往往是十分错误的,这直接的就是反映在许多学科的研究上,实际的环境才是考证和检验你的学术的最终战场,实验室的成果往往距离最重的使用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我想对于这一点,做过科学研究的人都会有深入的认识的。两年前,笔者与中科院的一个老学者,在一起闲聊,他是当年很多重要的人体试验的参与者,掌握着当年的第一手的资料,就问起来很多的往事,其中谈到很多人仅仅股指与自己的学科就可以的否定或者肯定别人,都是十分无奈的事情。当时我就说,知识结构不但是线性的,更应该是网状的,老先生在表示肯定的同时说,甚至不但是三维的,可能是多维的。就人体研究而言,其中必然借助于很多学科的参与才能够有所成就,比如人体的骨骼,一方面在于力学研究,另外一方面在于材料,再者可以从化学角度来研究。而从力学的角度,既有刚体力学,又有弹性体的特点,从神经的角度看呢,又有若干的分支,分子神经,神经网络等等。但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建立一个完整的人体模型是很困难的,中医的思想呢采用整体观,在不了解其内部构造的前提条件下,观察影响这个生物体的输入和具体的效果,从此处积攒了很多经验性的数据。

    古人之观于天地,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众所周知,现在的传统武术中夹杂着各种意象,科学,人文等特点的学说,那么为了研究清楚这个,能不能把自己的知识面扩展的更大呢?至少笔者尝试过,许多的朋友也尝试过,当年一个好友为了研究拳谱专门学习古代的汉语,我呢多少涉猎的一些,当时为了研究清楚里面掺杂的五行八卦的东西学过易经,为了理解清楚所出现的各种奇妙的生理现象,多少涉猎过一些丹道的东西,为了追溯一些文字的来源呢,又看过很多的佛道的东西,其他的诸如医学之类的东西最初的初衷也倒是练拳的需要。曾经有一段时间,自己对于各种学术的那种执著达到一种狂热的程度,不断的阅读思考,就是累得坐不住了就趴下继续读书,如此几年,多少有一点的收获。

    就拿六爻的六亲来说,生我者父母,我生者子孙,比肩者兄弟,克我者官鬼,我克者妻财,简单的六个符号,就把各种复杂的关系归结为几大类。更简单的说法,如天,地,人,设想人生存的环境也不外乎如此呀,孔子所言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即使换算到今天,仍然是一个能力发展非常全面的人呀。而百无一用之书生,往往就是执著于“书”之一艺才发展不均衡的亚。古人告诉我们什么呢?查天时,明地理,知人文亚。一开始学习各种知识文化,都是一种简单的加法,纯粹线性的累加;如果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再学各种学科,那么就是做乘法,“触类旁通”亚。目前来说,不懂文化的人非常少,但要知道,“知识文盲”更加可怕,事实也证明,各种错误的产生和危害,并非来自于“盲”或者“愚蠢”,而恰恰是这一部分人认为自己很聪明,是个行家。对于一个没有一点文化的人进行扫盲,无非是让他达到一个能看书的程度,但如果对于在座的各位有文化的人进行下一步的扫盲,那么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远远高于此亚。

   我的几个老师都是比较博学的人,他们的这种思维也直接影响着我,我也一直立志在这方面不逊色于老师,哪怕功夫比不上,那么比学术的覆盖,总该跟老师看齐吧。师父经常说,一个大武术家,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等等,而这也一直激励着我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到今天来说,有很多的领域对于我来说仍然是一个空白。朋友可能会问,你学这些东西,对于研究武学到底有什么帮助呢?或者到底得到了什么呢?也许快乐就在于那种追溯的过程把,从我的职业来说,受益于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研究习惯和研究方法,做事情务必追求其本质的理解,那我的专业来说,固然仅仅是电子,但从应用软件---〉驱动程序---〉底层时序----〉物理器件,我党曾花费过相当长的时间深入分析软件根硬件的根本区别,并且把一些思想跟概念交叉在一起理解。我写毕业论文时,我的导师跟我说,你做的光网根以太网没有任何的联系,那么如何把两个毫不相干的东西组织成一篇文章呢?这种研究的方法深深的影响着我,提取共性,模型分类等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了我的生活中,到现在我们一帮朋友在一起聊本行业的东西,谈得最多的居然是悟性和哲学类的东西,至于具体的细节反而不太关注。从武学的角度看呢,丰富了自己的一些素养吧,有段时间自己捉摸书法与拳法的关系,后来跟师傅在一起聊书法的鉴赏及武当字门拳,深深的体会到前人在这方面的积累是何等的深厚。

    说起来,这个话题可以拉得很长很长,但事实上简单是世界的本质,但这种简单根本来源于繁华之后的总结,一生二,乃至到万,要知道这个“一”原来就不是普通的一个“一”亚。以下用几句对自己有些帮助的话作为一个简单的结束吧:

  1。古人轮聪明并不逊色于现代人,至于科技上的成就在于每个时代的边界条件不同业

  2。研究学问,务必寻其骨架,明其骨肉,理科适合做骨架,文科适合润色骨肉

  3。大数学家维纳曾说,模式在于忽略具体的细节而关注排列和组合的方式

  4。关注原生创造思维方式,复杂在于几个基本的简单规律的交叉运用

  5。学术本来是没有界限的,界限在于学者自身,各种学问之间能否对话也在于自身

  6。各种学科之间的内在的共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大脑思考模式的共性

  7。读书是手段,不是目的,最根本的在于得起门而入亚

   后记:每次写一些严肃的话题,总是迟迟不敢动笔,生怕一说,就让人执著于有相的东西,这并非笔者本意。言为心声,文字的东西是理解一个人思想和内心的手段罢了。

[本文由 飞龙在天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本文由 苗子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才智如董子,犹云勉强学问。《中庸》亦曰,或勉强而行之。人非上圣,其求学之道,非勉强不得入於自然。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世,犹舟之航於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
2006-9-25 13:34#7
查看资料  发短消息  顶部
 
苗子 (日三省吾身)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40
精华 26
积分 46870
帖子 4447
名望 859 点
现金 4513 金币
存款 108165 金币
炎龙通宝 30294 枚
邮件推广 24 次
链接推广 1 次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6-1-18
状态 离线

文章标题

习武自助手册之一:寻师 - 带领初学者一步步进入武林之门 一骑绝尘 原创
文章正文

[本文由 一骑绝尘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当我还是一个祖国花骨朵的时候,我就已经被这句话把耳朵里的茧子磨出来了。因为那时,我不爱学习,只要是个大人都用这句话来教育我,让我努力学习。不过我是个师傅不逼就不修行的懒蛋,所以至今文不成、武不就、家未成、业未立。我有个特点,就是爱看闲书,什么都喜欢涉猎,但又都所学不精……扯远了,扯远了,还是先说怎么找师傅吧!

        其实说到找师傅,我觉得寻访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鉴别这个师傅是否有真功夫。如果你有了明察秋毫的江湖眼,师傅来了你肯定不会失之交臂。当初刘云吉云大爷怎么拜的李存义,不就是这样撞上的吗。云大爷是天津北辰刘快庄人。刘快庄是鱼米之乡,漕运码头,村民多以跑船为生。所谓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既然是码头,自然就少不了帮会,有帮会就有争斗,虽然当时这里是漕帮的地盘,跑船的村民大都参加了漕帮,但也有很多其他帮派惦记着往这里插只脚进去,因此械斗不断。在这种环境中天津北辰刘快庄绝对可以说是民性飙捍,习武风盛。又因为是码头,南来北往的客商众多,现代话说是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交汇的地方,各种武术流派的种子不经意间撒在了刘快庄这块武术沃土上,于是各种流派在刘快庄争奇斗艳,发展得枝繁叶茂,因为各种武术在此均有传承,所以我们常戏称此地为“拳窝子”。

        李存义怎么来的刘快庄呢?当年李存义因为参加义和团运动,杀了洋人,被清政府通缉,不得已避祸出走,这天一行人来到了天津北辰刘快庄,又渴又饿。李存义让他的一个徒弟到拳房去讨口水喝。大家可能会问,刘快庄怎么还有拳房呢?这是因为练拳的人太多了,夏天可以在外面练,冬天河流封冻,跑船的人都上岸了,在外面练拳太冷,流了很多热汗后被冷风吹不利于养生,所以集资盖了间宽敞的大房子,让人们冬天在室内练拳。而且当时武林的规矩是,武林同道相互照应,义字当先,来的都是朋友,做地主的要好吃好喝好招待。那个徒弟到了拳房里面讨水喝,结果遇到了一个多事的,那个多事的说,吃饭喝水没问题,但你要亮亮你的功夫。赢了,你们好吃好喝,赢不了,你们哪里来就哪里去。结果一动手,李存义徒弟被打了,徒弟被打师傅脸上挂不住了。李存义上来说:“你这功夫不错啊,你打我试试。”那人看不起李存义,觉得他其貌不扬,就说你这么大年纪了,我怕把你打坏了。李存义说无妨,你要是怕打坏我,咱不如这样,李存义一指兵器架上的白蜡杆说,你用它顶我的肚子,你要是能把我顶动了,我就算输。那人还真就去顶,结果一下没有顶动,两下没有顶动,第三下时李存义丹田一较劲,一下子就把他给崩出去了。李存义说,你们不是人多吗,一起来。于是拳房里的人总共有十来个都一人拿一根竿子一起顶李存义,结果李存义一发劲,十多个人倒了一地,这其中就有云大爷。云大爷机灵,当时一起身就给李存义跪下纳头便拜,口称师父,并招呼其他人说这是师父来了,快磕头啊。就是这么样李存义收了刘云吉,落脚刘快庄。李存义在刘快庄的生平记录有一本书,但这本书现在不知所终,我们还在寻访挖掘。

        嗨,又扯远了,讲了半天武林掌故,大家就当故事听吧。刘快庄不光是李存义还有薛颠、尚云祥、孙禄堂都在刘快庄住过一段时间,李旭洲、张贵良、刘云吉、门广兴他们的故事现在依然在乡野流传,令人神往。但现在的武林真是看不得了,随便什么人就敢自称大师,开馆授徒。原来武林的传统可以说是丧失殆尽。过去一个练武人要想成名是很难的,不但成名难,守名更难。孙禄堂被称为“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那名望不是大风刮来的,是经过多少次苦战才打出来的。而且练武的人出门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把一个名人给打了,立刻就名满武林,扬名立万了。李仲轩说武林嘴杂传事情快,如果薛颠败了一定会轰动京津,这是实情。当时武林的状况是成名的武师不但要自己拼命练武,而且还要教出顶门能打的徒弟,应付来访的武林同道;另一方面没成名的就拼命练功,憋着一口气要揍那些名家来出名。所以竞争的气氛很浓谁也不敢懈怠,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现在的武术圈就别提了,全是打嘴仗的,用天津俏皮话说,这叫狗掀帘子――拿嘴对付。争论的方面无外乎谁家的功夫理论高深,谁家的祖师爷功夫高……没劲。真正有本事的师傅,第一、自己有功夫,第二、善于教人。鉴别一个师傅是否是真师傅,首先看其言谈话语,接人待物的风格。与真师傅交谈,很轻松,相互之间距离很近,往往就是谈谈家常话。与假大师交流,呵呵,他架子端的比皇帝还要高三级,为什么?因为他水平不高,如果他不端着点架子,就一下子让我们看出破绽来了。

        其次看其对武术是否有自己的见解,很多大师的理论都是一套套的,但都是抄拳谱的东西,让他们给你详细解释一下,他们就或旁顾左右而言他,或云山雾罩把你弄得如入五里云雾最后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哪里不明白,或者用“大道无问”、“我告诉你终究还是我的,只有你自己练出来的才是你的”这样的官话来搪塞你。而一个真有功夫的师傅不会去给你背拳谱,他会把自己练功的经历和拳谱上理论的东西结合起来给你一个很实实在在能操作的东西,比如“沉肩追肘”这是每本拳谱上都有的基本要求,但如何做才算是达标,自己怎样才能检查自己的外形是否达标呢?拳谱上没有,但是有真功夫的老师就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去练,为了让你明白,还会让脱光膀子让你看他的身体结构,让学生摸他身上相应部位。

        第三,假大师讲武功多半玄之又玄,入手烦杂,但学了以后发现其实什么都没有,非常的浅薄,有些大师甚重给你整出什么“移魂大法”、“六脉神剑”之类的东西,让你不知道这是武术还是巫术。真师傅给你讲的入门东西都是非常实在的,很基础,甚重让你看起来简直就是平平无齐,无甚可观处,但练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发现,这个东西太深了,刚达到这个基础标准,后面还有新的要求,一梯梯的往上走,越练越觉得自己的功夫不足。我练武的体会就是随着练习武术的深入,自己自然而然的生出谦虚之心,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自己,重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一方面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另一方面又认识到自己的潜力是如此的巨大。所以说练武尤其是练内家拳是改变人的气质的学问,这句话一点都不假。

        天晚了,明天还要上班,今天就先写到这了。

[本文由 一骑绝尘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本文由 苗子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才智如董子,犹云勉强学问。《中庸》亦曰,或勉强而行之。人非上圣,其求学之道,非勉强不得入於自然。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世,犹舟之航於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
2006-9-25 13:36#8
查看资料  发短消息  顶部
 
苗子 (日三省吾身)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40
精华 26
积分 46870
帖子 4447
名望 859 点
现金 4513 金币
存款 108165 金币
炎龙通宝 30294 枚
邮件推广 24 次
链接推广 1 次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6-1-18
状态 离线

文章标题

自助手册之二:入门规矩 - 带领初学者一步步进入武林之门 一骑绝尘 原创
文章正文

[本文由 一骑绝尘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自助手册之二:入门规矩

        这几天工作忙,一直没有继续写,今晚继续写。

        门派之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武术门派之多完全可以用枝繁叶茂来形容。但门派太多了也不是好事,全中国也就这么一亩三分地,不同门派之间打头碰脸的时候太多了,都是练武的怎么可能没有摩擦呢,于是乎江湖中风起云涌,不时掀起一阵阵腥风血雨……记得前几年有人突发奇想,好像是受到了纳西古乐和昆曲的启发,也要给中国武术申报“世界口头及非物质世界遗产”,但此事好像最终不了了之。也是,如果申报的话,这么多门派,人家老外一看,眼花缭乱,很可能会说,这么有生命力的东西干什么还要申报遗产啊。

        说起门派之争我想起了一句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句话大概意思是说文章没有第一,只有不分伯仲,各领风骚,争奇斗艳;而练武的没有第二,因为第二让第一给打死了,在武术圈只有第一的强者才能生存。后半句话说的很偏激,因为我看实际上很多同时代的武术宗师相处的很好,远的有杨露蝉、董海川、李洛能,近代又有薛颠、尚云祥、孙禄堂……并没有相互杀的你死我活。其实这句话仅仅是指出了武术圈门派之间的相互竞争关系,并没有指出其实武术家之间还有相互合作的一面,相互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形意和八卦的门人之间互相换艺是很平常的。很多内家拳大师都有练外家拳的经历,很多以外家拳著名的拳师也精于内家功夫。

        因此武术圈的实际情况,一个好老师一般都是精通几种拳法,内外兼修的。而且一个好老师会根据你的实际情况为你选择相应适合你修炼的拳,为你度身定做适合你训练的程序。所以说你当选老师的时候就相当于已经给自己选定了相应的训练体系。

        武术是怎么学来的呢?再说一些传统武术的规矩。

        你学武术,如果要老师真的去教你,你必须磕头递帖子拜师,并成为老师的入室弟子,入室弟子是老师必须尽心去教,如果你功夫不够,在外面叫人给打了,那丢的是老师的脸。中国人面子问题最重要,练武人输不起,尤其是成了名的,一旦输了在江湖上就没法混了。

        磕头递帖子拜师还不算完,这仅仅算是列入门墙,一个老师门下的弟子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学员,学员和老师没有太多关系,老师不会把门里真正的功夫教给学员,也就是给指点一下,教几招而已。学员来了就学,学完就走,他们在江湖上的战绩,不管输赢都不影响老师的名声和门派的声誉。另一种是记名弟子,这一般都是一些达官贵人或尚武文人出于仰慕某位武术家的名声就给其递了拜师贴,对外宣传自己是谁谁的徒弟,但他们自己是不练武的,江湖人也不会找他们去动手。第三种就是真正的入室弟子了,这是真正给老师顶门立户的能打的弟子,老师教的唯恐不精心,因为撑起整个门派,光大门庭就靠着这些徒弟了。但这些弟子也不会得到老师全部的武功,老师只是交给入室弟子一定限度的格斗能力,能够应付外面来访的人就行了,不会轻易把自己的全部功夫都传授出来让自己的弟子学成出师的。这个问题我在后面还有详细叙述。

        你递了拜师贴,并且也成为入室弟子了,老师会好好教吗?还是不会。过去有一句话叫“穷文富武”,只有富裕人家才能练武,穷人家的孩子就别想了。大家可能很奇怪,在我们的印象中好像有钱人家的孩子都是少爷羔子,吃不了苦,让他们练武岂不是赶鸭子上架。但实际上这是长时间的影视剧给大家造成的错觉,真正有钱人家(这里的有钱人家应该指的是那些家风严谨的家庭,爆发户不算)教子极其严格,请西宾从小教孩子读书、练武。你看《大宅门》里的白七爷不就是这样吗?敬爱的李仲轩老人他家是宁河四大家,他爸爸每年都组织一群文人去南京旅游,没钱能做到吗?真正练武是很苦的,每天训练不但要吃好喝好,营养充足,还要置办相应的护具、兵器,还要有人陪打拆手。但最大的开销还是给老师的学费,过去讲究老师一家的吃穿住用都要东家掏,逢年过节还要给红包。这还不算正常的月钱(工资),既然东家如此的待遇优厚,老师应该好好教武术了吧,还是未必,也许老师那天高兴了给你讲几句,不高兴没心情的时候,干脆就不教你,让你一个人在那里慢慢练傻小子去吧。

        你觉得学费很贵吧,但这能算贵吗?你知道当年戴龙邦为了向姬际可学拳花了多少钱吗?交的学费可是二百亩好地啊!拿到现在换算一下地价,这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大家可能不理解,怎么学武这么贵啊,其实很简单,这就和现在那些名钢琴家、舞蹈家开小班教学生一样,我曾经参加过声乐培训班,那还是一个没有名气的老师,他给我们讲的第一个主题就是,音乐是有钱人玩的高雅玩具,贫下中农就不要考虑了。他的学费不高,一人一小时一百元。如此高昂的学费令我咋舌。但后来了解到行情,这个价格是地摊价,有名的老师怎么也要一小时上千。而学成一门乐器起码要七八年,你可以算一下,按一天学两个小时算,七八年下来一共多少个小时,学费又是多少钱了。呵呵,所以我后来就不学了。实在是玩不起啊。

        现在大家可能有个疑问,刚才不是说入室弟子老师都要好好教吗?怎么这里又谈开学费了,不给学费就不教,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呵呵,这里我就要给大家谈谈传统武术中一些糟粕的东西了。武林中象尚云祥、孙禄堂那样名满天下的武术家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武师都是有功夫但却不出名的,这些武师除了会练武就身无长技,无法谋生。师傅也是人啊,他也要生活,有老婆孩子要养,而且他当年学来这身武艺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现在当然要从徒弟身上再找回来。这真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又继续欺负自己的儿媳妇,一代一代,轮回不止,这真是武术的悲剧。讲一个小故事,现在天津的一位形意拳名家他年轻的时候为了学拳,甚至都把自己的饭钱省下来给他第一个老师买东西,当时是60年代,物质匮乏,有饺子那就是过年,小孩盼过年吃好的能激动得几天睡不着觉的时代啊。即使如此他的老师还是不满意,没事老甩大闲话“这东西都是白来的啊”、“大风刮来的不值钱啊”……为这个,他后来成名以后从来不提这个老师。当然他成名以后也是非常保守的。唉,终于熬成婆婆了。

        一个老师收的入室弟子不会只有一个,一般都好几个,在这些弟子中老师肯定有亲疏之分,孝敬老师多的自然得到的东西就多,但再多也不会得到老师武松的全部。所谓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老师为了自己的生活,故意不把自己全部的武功交给自己的弟子,一种方法就是保守,很多东西都抻着你,一点点往外教,最后还留手,把自己平生最精华的功夫、技术留起来,带到棺材里。这是中国武术传承至今越来越不能打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老师在教不同的弟子的时候故意让他们练的武功不同,人为在师兄弟之间制造矛盾,形成师傅在中间居中控制,所有师兄弟都要听老师的,这样老师就掌握了实际控制权,自己在徒弟面前说一不二。这样的后果就是所有的徒弟的武术传承都不系统。师傅活着的时候,师兄弟之间互相明争暗斗,所谓“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等师傅死后,这些师兄弟就该分崩离析了。

        一方面老师保守,一方面不系统教学,这是传统武术日渐世微的重要原因。我看现在很多武术名家都有这个毛病。所以如果你能碰到有真功夫、开明不保守、系统教拳的老师,那真是你三生有幸。多少年修来的福分啊。

        为什么我有这个感慨,因为我就遇到了好老师了。哈哈,羡慕我吧。

        半夜了,明天还要上班,我先写到这,下回继续。

[本文由 一骑绝尘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本文由 苗子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才智如董子,犹云勉强学问。《中庸》亦曰,或勉强而行之。人非上圣,其求学之道,非勉强不得入於自然。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世,犹舟之航於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
2006-9-25 13:38#9
查看资料  发短消息  顶部
 
苗子 (日三省吾身)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40
精华 26
积分 46870
帖子 4447
名望 859 点
现金 4513 金币
存款 108165 金币
炎龙通宝 30294 枚
邮件推广 24 次
链接推广 1 次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6-1-18
状态 离线

文章标题

习武自助手册之三 - 站桩-带领初学者一步步进入武林之门 一骑绝尘 原创
文章正文

[本文由 一骑绝尘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习武自助手册之三:站桩

        “入门先站三年桩”,有黄花鱼那年就有这就话了。但很多初学者不知道站桩的目的是什么?通过站桩可以求得什么东西。虽然日日苦站不辍,但功夫却没有长进,就如拉磨之驴,日日前进,最终却是原地打转。

        知道站桩的目的是什么,就好像漆黑的海上亮起了灯塔,明确了前进方向,不管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激流暗涌,只要不断前进最终总会到达目的地。

        只要有明师的指点,告诉你站桩的目地,那么你根本不用三年就可以练出来。不知道这个目标,怎么站也不会出功夫。

        站桩训练是一个科学的体系,每一步都有每一步的效果,记得我在前面说过,有真功夫的老师不给你摆玄乎的龙门阵,都给你讲实实在在可操作的东西。因为如果把站桩后达到的最终目标直接告诉初学者,那个东西实在是太高了,太厉害的,恐怕很多人都会吓跑了,因为那个东西没法练啊。所以会教人的师傅,都是给你一步步的讲,你先练什么,练成了之后,再练什么。所谓“万丈高台始于累土”,等你把基础的东西一点点都练到身上以后,老师再在你量变转为质变的关键时刻来一个当头棒喝,你的功夫就成了。

        站桩训练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求松,第二个阶段是求静,第三个阶段是求空。其中第一个阶段还可以继续细分。第一步体会肩颈肌肉松、第二阶段体会腰背松、第三阶段体会丹田(腹部肌肉)松,第四阶段体会胯松。

        有了这个目标,你就可以一步步按图索骥,练下去了。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我知道要求松了,但是我怎么松不下来呢?如何才能松下来呢?这里我结合我当初练功的体会给大家讲讲如何放松。

        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真是玄妙,中国武术中传统哲学的对立统一思想贯彻始终,阴阳、松紧、正奇、一切都是对立统一的,阴阳之间相生相克,明白了这个道理,你以后看古拳谱中的这些名词就好理解了。正因为松和紧是对立统一的,所以松可以从紧中去求,紧中可以生出松,紧中松为真松,松中紧为真紧,只有真松真紧才能用于实战格斗。因为阴阳互为所倚(互相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先觉条件),孤阴不常,孤阳不长,所以武术中没有完全的松和紧,完全的松为懈,完全的紧为僵。松中有紧,紧中有松,阴阳变化,奥妙无穷。听着是不是很玄啊,但其实这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只要你站桩练成了,松紧变化不过是其中的小儿科而已。

        当初我老师教我的时候只是让我按桩架站好,意念中模模糊糊的想着,把自己平时常用的肌肉放松就行了。但我也不知道自己平时常用的肌肉是哪几块,老师就说,一会你哪里累了就想着放松哪里就行了。

        平常人没有练过武术,根本不知道自己身上哪里松了,哪里紧了,属于阴阳未分的混沌之体,刚站桩的时候可以把站桩理解为通过保持自己身体的静态结构来慢慢体会自己身体里的松紧的过程。薛颠说“桩功以慢练入道”,真是大道至简至易,言简意赅。没练过武术的人身上肌肉是紧的,肩膀是端着的,只不过多少年的生活习惯使自己根本就注意不到这些了。但站桩的时候,为了保持架子,就会用肌肉力去对抗地球的引力,那些肌肉就是你平时常用的肌肉,地球引力会用肌肉的酸痛来提醒你身体的这些部位是紧的。放松这部分肌肉,这就是站桩的第一步。

        在这里我给正在站桩的朋友推荐,一定要看看“卢氏结构”。在结构里对站桩给出了不少好的指导。多说两句,卢氏结构绝对是好东西,卢氏结构以宋氏形意为基础,是卢宗仁先生和天津一批武林高手心血的结晶。在结构中第一次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传统武术进行科学阐述,破除了武术中很多玄而又玄的迷信神话,将武术功法系统化,理论化。卢氏结构绝对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中的一个里程碑。

        卢氏结构中就有用自己身体感受地球引力的论述,感觉到哪个地方肌肉酸痛了,就说明那里僵了,需要进行放松。也许有人会问,肌肉放松了,没有力去支持,那人不就倒了吗?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想问问大家,不知你们有没有注意过猴子、猩猩这些灵长类动物。他们的肩是溜的,胸是平的,没有人类那样发达成块的胸、肩、臂肌。猴子的身体异常灵活,拥有发达的背肌,脊椎骨和肩胛骨的活动量很大,蹲在地上缩成一团的猴子,腾空跃起之时身形能够暴涨一倍,猴子的前臂能伸出很远。脊椎骨就行一根突然挺直的弹簧,将身体射出去。

        人和灵长类动物是近亲,人类祖先未直立行走之前也一定拥有类似的能力,只不过由于人类直立行走后,原本经常使用的背肌、腹肌不再常用,而肩、臂、胸肌由于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也变得越来越发达。如果把灵长类动物的身体运动模式称为先天用力模式,人类的身体运动模式可以称为后天用力模式。先天用力模式用于在自然界生存,后天用力模式用于在社会中生活;先天用力模式用于动物间捕猎或逃生,后天用力模式用于人与人之间工作;先天用力模式力量灵活多变,后天用力模式力量呆滞单一;先天用力模式整体协调发力,后天用力模式单一局部用力。

        站桩时把常用的肌肉放松了不用力,这就迫使那些平时不常用的肌肉受力(在健美训练中,把这些肌肉称为惰性肌肉),通过地球引力的作用,第一步让我们感受到我们平时不常用的肌肉的存在,第二步让这些平时不用的肌肉能够动起来,第三步让这些平时我们不用的肌肉变得和我们的臂肌一样灵活好用。所以站桩后肌肉放松却依然能够屹立不到的原因就是让那些平时不用的肌肉发动起来,维持身体的平衡。站桩的功夫越深,放松的越彻底,不常用肌肉所受到的刺激就越大,这些肌肉就越能发挥作用,最终替代常用肌肉的功能。以前武术中有个术语叫“换劲”,说得多神秘,其实只要明白了站桩的道理,就知道其实换劲就是身体肌肉用力模式的改变,让身上平时不常用的肌肉去负担以前常用肌肉的功能。只要把用力模式改变的道理明白了,那么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主动用自己的惰性肌肉去干各种工作,这就是前辈说的行走坐卧均可练拳,把拳化进生活里了。传说“煤子马”马维祺(八卦门的高手,在李仲轩先生写的论点穴的文章中提到过他,但没有写出他的名字)他练功就是摇煤球。别人都是端着肩膀,举着笸箩,用肩膀摇煤球。马老则是沉肩坠肘,拎着笸箩,将其靠在腰上,鼓荡丹田来摇煤球,别人干活累个臭死,马老却越干活越精神,功夫还长了。

        快半夜了,今天先写到这,后面我再写如何应付站桩最为痛苦的筋骨关,如何克服站桩中出现的肌肉酸痛,大汗淋漓。Ok,睡觉。

[本文由 一骑绝尘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本文由 苗子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才智如董子,犹云勉强学问。《中庸》亦曰,或勉强而行之。人非上圣,其求学之道,非勉强不得入於自然。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世,犹舟之航於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
2006-9-25 13:39#10
查看资料  发短消息  顶部
 
苗子 (日三省吾身)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40
精华 26
积分 46870
帖子 4447
名望 859 点
现金 4513 金币
存款 108165 金币
炎龙通宝 30294 枚
邮件推广 24 次
链接推广 1 次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6-1-18
状态 离线

文章标题

习武自助手册篇外篇 - 从推举网络武林高手说开去
文章正文

[本文由 一骑绝尘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看见大家对网络上的高手争论的这么热烈,我也说两句吧。感觉这个网络高手的评选有点象超级女生的投票,大家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粉丝之间相互争鸣,各不相让,很是热闹。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不同的粉丝团相互之间的差异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我身边喜欢李宇春的人大多数都是小毛孩子,比如我的表妹,今年16岁,她的同学也有很多“玉米”。而喜欢纪敏佳的大部分是和我年纪相仿或比我大的,比如我同事的妈妈,南开大学教授,今年六十了,很喜欢纪敏佳,她说那个女孩子唱功好,在台上压得住。如果说其他超女出场,下面的歌迷都疯狂的加油的话,那么看纪敏佳出场,底下的歌迷就有一种能静下心来听她唱的欲望。对于纪敏佳被PK掉,老太太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她老伴很倒霉,成了撒气桶)。老太太认为评判标准不公,替纪敏佳叫委屈。李宇春唱的不怎么样,不如纪敏佳好,为什么被PK?(玉米们千万别砸我,其实我觉得她们都不错,不是我和稀泥,实际上能唱现场的唱功都差不了,不过既然要PK,肯定是要分出个高低。)

    从这个事情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那就是你的眼光决定了你的选择。一般而言,关注于外在表现而忽略内在唱功的的年轻人都是玉米、凉粉……,而真正不在乎外表,关注实质,用心听歌的则选择纪敏佳。其实你在投出自己选票的时候,别人就可以从你的选择中看出你的品味,你是喜欢外表花里胡梢的但内里没有什么东西的×××,还是喜欢外表朴实无华但内里实质丰富的###。

    对于各个网上高手排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这很正常。我最推崇的,当然是李仲轩老先生,他的文章太好了,言不甚深,文不甚俗,就象这个老人坐在我身边和我聊闲天一样,不知不觉间给了我一个东西,值得我反复的回味。但如果仅仅是意境上的东西,那我还不会这样服气李老先生,我最服气的是因为老先生所说的一些练功的小法门和我们门里的相同或类似,李先生讲的练功中会出现的反映,练功中身体各个部位锻炼的次序和我练功时的感觉一样。“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李仲轩老先生这是真正的练出功夫来的,不然他说不出那些话。所以我很是崇拜李老先生。

    过去有一句话,叫做“传功不传景”,这是区分真假老师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真教你功夫的老师告诉你练功的方法,不告诉你练功中可能会出现的反映(或者说就是意境吧),等你练功练到了那个地步,问老师我现在出现的这个感觉对不对?老师再高诉你,出现这样的情形就对了,可以继续练下去了;或者出现这种情况是错的,要怎么样去改正。假教徒真骗钱的老师,会给你讲了一大堆意境玄妙的东西,但不告诉你练法,馋着你,比如胡海牙的文章里写他的一个老师说教他“剑仙”,但一直不教,后来被逼急了,就说剑放在哪里、书放在哪里(总之都是非常远的地方来拖延)。还有些给你讲意境说玄谈的人,他们要么是不想告诉你真东西,要么就是没有真东西,武林很是复杂,大家一定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分辨这些大师的真假。千万不要让假大师把你当傻小子骗了个滴溜溜乱转,你还在那里替假大师摇旗呐喊。

    为什么不讲这些意境性的东西呢?因为对于初学者来说,你知道了这些东西难免在心里就会下意识的去追求,追求的结果就是在你功夫还没有达到的情况下身体就出现了这些反映。你以为这是功夫到了,实际上你的功夫还差着火候,在基础没有打牢的情况下再深入练习进一步的功夫,轻者浪费了时间,重者就会练伤身体,初学者不可不慎重。而且初学者最重要的是改造身体结构,抻筋拔骨的基础训练才是现阶段的重点,连自己的腰、背、跨、腹都没有找到,肩跨、膝肘、手足尚且不合,怎么可能会出现那些高级功夫里才会有的意境?而且功夫未曾上身先去大谈什么意境之类的高东西,很容易造就出“谈起来头头是道,练起来嘛嘛不行”的嘴把式,自己以为自己懂了,但实际上自己根本就做不到。武术是实践修为的学问,自己做不到如何能说自己懂了?如果不懂还偏偏要往高处(什么意境、神意……)方面去谈,那不是只能做人云亦云的传声筒吗?

    所以在这里对武术的初学者说一声,在网上有各种各样的文章,大家一定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够鉴别文章的真伪,看这篇文章对自己练功是否有参考价值,能否解决自己练功中出现的问题,千万不要被玄虚的文章所迷惑。记住,越是简单朴素的文章越值得去研究。

    另外看有的朋友说,内家拳修炼有“凶险”,因此对学习内家拳有恐惧心理。其实大可不必这样,我看见身边的很多练武的老师都很健康,而且有不少还是原先身体不好经常生病,通过练习内家拳把自己的身体养壮了的真实事例,为了消除大家对内家拳的误解,我准备在后面再写一篇《浅析内家拳之“凶险”》。

[本文由 一骑绝尘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本文由 苗子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才智如董子,犹云勉强学问。《中庸》亦曰,或勉强而行之。人非上圣,其求学之道,非勉强不得入於自然。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世,犹舟之航於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
2006-9-25 13:40#11
查看资料  发短消息  顶部
 
苗子 (日三省吾身)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40
精华 26
积分 46870
帖子 4447
名望 859 点
现金 4513 金币
存款 108165 金币
炎龙通宝 30294 枚
邮件推广 24 次
链接推广 1 次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6-1-18
状态 离线

文章标题

刍议炎龙武学研究之宗旨
文章正文

[本文由 灵山云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最近炎龙的团队不断扩大,志同道合的朋友越来越多,灵山不胜欣喜。

       来的朋友里,有多年苦苦追寻武功真谛的,也有对传统武术一无所知的,有的是为了治好病痛,有的则是为了圆一个青春时代的梦想……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家对炎龙都充满了期望,希望在这里练成一身好功夫。这也是我们进行内家功夫推广活动的初衷,让中国传统武术的“种子”,继续留在炎黄子孙的身上,作为我们龙的传人的“传家宝”,一代一代继承下去。

       我们希望,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把炎龙建设成为一个研究、推广、发展中国传统武术的基地和平台,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武术宣传网站。其中有一些理念,必须理清。

       炎龙武学研究要做的,关键在于以下三点:
一、炎龙武学研究的,并非功夫本身,而是求得功夫的方法。

功夫,源自自己身上筋骨气血的变化,是要靠自己花时间、花精力去练的。想看两篇帖子,点几下鼠标,就能使功夫上身,此痴人说梦也。练形意的都爱练崩拳,为什么,有一位号称“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郭祖师啊,威风!问题是有几个人练出了郭祖师的功夫?这和练书法一样,你说我的文房四宝都不错,临的也都是名家的帖子,但我就是不愿意拿笔,那我也写不出好字来啊。

       我们推出的松静桩、力丹旋胯、拘马鞭、摩身八掌,也都是过去老前辈求取功夫的方法,跟字帖一样,大家必须切实操练,功夫才能上身。光凭我说说,你听听,是到不了你身上的,非得自己去练,才能有成。在练的前提下,咱们共同研究更快、更好的训练方法。例如jdzhh2000、wood007、Waltergy和猴子等兄弟共同总结的"跪"、“坐”、“裹”、“靠”、“收”调桩五字,就可以算是炎龙的研究成果。

       再比如拘马鞭,现在我们要求学过拘马鞭的朋友至少左右手每天打上300下,如果将来哪位兄弟有了比较好的体认,说按我的练法,每天打200下就能取得同样的效果,那大家今后就采用这种练法。但是如果有人问,说我没时间练,有没有每天打20下就见效的方法?那您趁早就别难为自己了,有功夫多睡会大头觉吧!

二、炎龙武学所注重着,并非打架的伎俩,而是一种“武术精神”

“武术精神”,就是强者的精神,这个“强”,不是说你练完以后能打多少人,而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强”,是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精神。

       在推广过程中,我们强调技术的重要性,但是更要看到技术的局限性。大家要练技术,但是更要把技术内化成一种能力,一种修养,不要变成技术的奴隶。

       作为冷兵器时代的搏击技术,传统武术在现代的“使用几率”肯定是不断缩小的。形意拳有五行拳、十二形等几十个主要动作,变化成千上万,你下一辈子功夫都未必能穷尽它的奥妙。而我们真面对危险的时候,可能只要一个动作到位就可以拯救自己。

       我有一位师兄,在南方的一个港口工作,有一次港口的吊车出事故,集装箱从空中砸落,他当时就在集装箱下方,电光石火的一瞬间,他硬是从集装箱底下闪了出来,后来自己一想,无意中用上了宋门的“抖翎”功夫。后来他给老师写信,说幸亏练了内家拳,在面对这种意想不到的危险的时候,能有敏锐的反应,能够整体的闪移,救了自己一条命。

       这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但是它反映出,练内家拳的人,要真正做到与常人不同!

       怎么不同?不是说穿身练功服,没事摆个pose,或者在公园里发个没练过的爱好者之类。而是在有大事发生的时候,你能站出来,能应对,关键是能解决问题!比如见义勇为,把自己搭进去也不行。

      诚如一位老师告诉我的,“练内家拳,就是要变成人群里的狮子、老虎,至少也是大象!”这一点很重要,武术精神是建立在能力基础之上的一种精神修养,不是虚的,是实的!

      据个例子,就是这位老师,他平过一件事。天津地震期间,街坊邻居都住在临时搭建的临建棚里。有一个家庭,属于“混混”家庭,几个儿子基本上都属于流氓地痞那种,没事欺负人。把便桶倒在一个孤寡老太太的棚子门口,邻居们看不过去了,说了几句,他们就要上来打人。这位前辈出去就把为首的给摁跪地上了,抓住他头发,轻轻一抖,那小子马上就不敢动了,这劲跟别的力他不一样!

       老爷子告诉他们:“你敢闹唤,我再加一点劲,就把你们大哥的脖子震断了!”

       最后这几个坏蛋乖乖地给老太太把门口的秽物给清理了,给老太太赔礼道歉,老爷子才让他们滚蛋。

      后来老爷子教育我们,练拳练拳,胆气为先。咱们不欺负人,可也不能叫人欺负!碰上绅士,咱们是君子,碰上流氓,咱们就是活土匪!

      大家看到这,可能眼前出现的是个豪迈大汉的形象,其实这老爷子才一米六几,大学毕业,高级工程师,地道的知识分子。

      这是真正的“武术精神”所在,谁要是到那个时候,还琢磨我这把出去是鹰捉啊,还是虎扑啊,那就是“武术神经”了。

三、炎龙武学研究不是评论某派某人的“好”与“坏”,而是研究技术和理念

前面说了,咱们聊,聊什么,就聊怎么练的更好,怎么更快。

       别人家的好与坏,与我何干?记得当初我们曾经和老师探讨过这个问题,说“老师,您看,谁谁谁他这么说,这不蒙人吗?”老爷子说了三句话:

       “噢,人家蒙人啊,那是人家的本事,你蒙一个人我看看?你蒙的住吗?”

       “你要想说人家假,你得把真东西做出来看看,大家看了真东西,还会信假东西吗?做不出来,那你也是假的”

       “真功夫出世,假东西自然销声匿迹,不用你急哧白咧的去打假!”

       所以我们的宗旨就是,把真功夫传播开,大家知道了里面的窍门,都会练了,自然没有人练假的了。

       咱们在一起,就是心平气和的讨论技术,把技术谈开谈透,别涉及其他,特别是门派的事。在炎龙这,你可以说,我练的这一支的崩拳很好,因为我这里面有什么什么;或者说,我的揽雀尾很好,大家可以参考,这里面有哪些哪些内容,这我们都欢迎。或者是拳击、散打、瑜伽、健美、跆拳道,我们都很欢迎。但是别提说,我这个好,因为我这是谁谁谁传的,别来这个!

       为什么,我先举个例子。

       前两年李仲轩老人写怀念薛颠的文章,于是一批人就打起来薛颠的旗号,徒子徒孙涌现了一帮。当时我们就问老师,说您了解薛颠吗?老爷子当时就乐了:

       “咱们这是刘快庄,薛颠家在西堤头,离咱刘快庄就隔一条街。”

       “你们大师伯,启蒙老师就是辛世印(薛颠的大舅哥,也是他徒弟)。”

       “薛颠的亲孙子,和你大师哥刘洪是好朋友,经常在一块练拳。”

       “薛颠的象形,又叫五法八象,当初在村里是当作广播操练的,老前辈在前面喊号子,男女老少跟着比划,我年轻的时候还跟着比划过呢!”

       “他那本书啊,不全,里面具体的用法,还有真正的五法连珠、八象合演都没有,你们大师哥学的全,你们问他去吧”

      当时我们就问,说咱们怎么不借机宣传宣传呢,老师皱皱眉头:“不管怎么说,薛颠不是善终,顶着个封建会道门头子的名声死的,形意门里有的是英雄人物,何必非得宣传他呢?”

      后来在庄子上呆得时间长了,发现像李存义、薛颠、孙禄堂、尚云祥这种别人口中的武林传奇人物,感觉也就是隔壁三叔爷爷这种感觉,很亲切,但没什么可神的,功夫好那确实是好,但他们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也有冒坏调皮的时候,比如尚云祥先生,外界传说他会飞檐走壁,有徒弟就说,师傅,您教教我们这个吧。尚老爷子一听,一指自己的大肚子:“飞檐走壁?你看看我这肚子,你给我搬个梯子你看我上得去房吗?”

       所以说,咱们搞武学研究,别变成了武林的“狗仔队”,专研究老前辈的“八卦”,或者其他同道的是与非,我希望大家都能成为歌手,而不是追星族。

[本文由 灵山云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本文由 苗子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才智如董子,犹云勉强学问。《中庸》亦曰,或勉强而行之。人非上圣,其求学之道,非勉强不得入於自然。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世,犹舟之航於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
2006-9-25 13:46#12
查看资料  发短消息  顶部
 
苗子 (日三省吾身)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40
精华 26
积分 46870
帖子 4447
名望 859 点
现金 4513 金币
存款 108165 金币
炎龙通宝 30294 枚
邮件推广 24 次
链接推广 1 次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6-1-18
状态 离线

文章标题

文能素手发科 武能舍身临阵
文章正文

[本文由 灵山云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一个国家的知识分子都尚武,都是硬骨头,坐下来能辩理,上讲台能讲学,撸起袖子能砍人,拉起队伍能打仗,你看看这个国家是什么气势!
    孙存周先生有句话,真武者,“文能素手发科,武能舍身临阵”,也就是太平时参加科考,能高中状元,取卿相位,治国安邦。危难时,能投身行伍,捧元帅印,十荡十决,方是男儿本色。
  传统文化里的文、武二字,大得很,没有点儿指点江山的气魄,接不下来。国术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宝石里的金刚钻,翡翠里的祖母绿,他是传统文化里“文武两道”的精华沉淀凝结而成。学习传统武术,必须把自己放到传统文化的大背景里去,才能真正理解武术的本质。研究传统武术,更要从传统文化中去探寻他的发展脉络。
  我一直想把自己在学习传统武术期间,从传统文化中的得益总结一下,以供大家参考。不过这个话题太大,小弟严重的底气不足,所以想好好读两年书,练两年拳再说。但是现在推广活动在不断的扩展,我感觉有些朋友练功总不太对路,反思一下,很大程度上是思想方法的问题,现代教育的思维模式,放在武术上,未必好使。所以只好把这些年的一些想法,胡乱攒攒,提前出炉了。思维上、逻辑上比较混乱,但因为咱们不是专门做学问,只是通过探讨古典文化,来寻找修习武术的“钥匙”,所以我就漫无边际的聊聊,对错与否,兄弟们一笑了之。有考据典故失误之处,还请大家包涵。有愿意参加讨论的,也请畅所欲言,小弟在这里抛砖引玉吧。

  首先从武术的思想谈起。武术的指导思想成分很杂,基本上儒、释、道、法、兵、阴阳、纵横都有。而且这几家的思想,在武术这个熔炉里,又进行了融合和再生,所以武者眼中的孔子、老子、如来是另外一个样子。因此奉劝朋友们,千万不要拿书本经卷的道理来套武术,用李仲轩老人的话来说“形意拳有自己的歪理”。武术的思想核心其实是实用主义,合则留,不合则去,这点大家一定要认清楚。没办法,战场上下来的东西,不实用的,在刀光剑影中都被淘汰掉了。学武术,得从孔老夫子开始。为什么呢?讲学习,他堪称“万世生表”,是当学生的典范。“三人行,必有我师”,没有这个态度,什么学问也做不好。
  我曾给朋友们提过“为学日进,为道日损”。站桩是练内功的东西,内功来自道家,所以站桩脑子里东西越少越好,混混沌沌最妙,等着灵机自现。但是武术他是个技术活,学武术是要“为学日进”的,这方面,就要研究儒家的道理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武术绝对是实用主义的典型,不是单拿某一家的思想能解释的,所以练武术的人得有大心胸、大气魄才行,眼界要高,兼容并蓄,别没练几天,自己就挖个某某派、某某宗的坑把自己埋了。那样一辈子掉在“文字障”、“知见障”里出不来了。
  怎么认识和学习武术?灵山有个观点:武术是个人的国防。现在的传统武术是从古代冷兵器战场上脱化而来的,所以传统武术和过去政治、军事思想密不可分。大家就跟着我从这个视角切入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吧。先看《论语》,下面两段,我用的是南怀谨先生的诠释。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这是《子路》一篇的结尾,这篇开头说:“世而后仁”,又说“善人为邦百年”才可以建立一个国家文化的基础。我们知道周公、孔子,都在身死百年之后才慢慢弘扬出他的文化思想,然后影响了后世几千年。至于军备武功,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善人来领导,只要七年之间,就可以保家卫国了。“即戎”,把军事上的国防建设做好,可以用兵应敌。但要有上面的重点——善人。善人并不只是做做好事,拿点衣服去送送人,做做冬令救济的善人。这个善的意义很大,是包括了道德、学问、才能。这样的人领导人民七年,就可以富国强兵了。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这是《子路》的最后一段。这篇第一段,是子路问政。现在把孔子这句话放在《子路》这篇的最后作结论更妙。因为子路的个性比较冲动,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孔子骂过子路,“暴虎冯河”,只晓得用武力、用军事,偏向于武功,而不懂得为政之道。可是在这里的结论,却主张一个国家无论如何不能忘记国防,不能忘记军事。如果不教人民军事的知识和技能,不巩固自己国防上的战备,等于自己要把国家丢掉,是不可以的。
  孔子在许多地方,表面上看起来,不大赞成用武力解决问题,但对于国防的战备,他认为非常重要。个人的修养也是如此,随时要准备战斗的精神,但不轻易用兵。
  中国武功的道理也是一样,练拳、练刀、练剑的人,要练到最高的武功,不是为了轻易杀害别人,而主要在于求得和平的自卫。这是南先生《论语别裁》里的文章,我认为说的透彻极了——文武兼修,才是真正的传统文化的宗风。儒家的“六艺”,礼、乐、御、射、书、数,其中射就指格斗类的体育技能,在当时他兼有强身和护国的意义。
  一个国家的知识分子都尚武,都是硬骨头,坐下来能辩理,上讲台能讲学,撸起袖子能砍人,拉起队伍能打仗,你看看这个国家是什么气势!

  这里面其实就藏着一个学习武术的思想方法:把自己当作国家来管理,当作军队来训练。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能把自己管好了,逐渐也就明白了治理天下的道理了。反过来,也一样。“顺中用逆”是武术的“歪理”之一。你看咱们自己的身体,头足胯膝手肘肩,七处十四拳(丹田也算一拳),就象十四支军队。肌肉、骨骼就是士兵,大脑是司令部,神经是通讯系统,耳、目是侦察系统,内脏肠胃是后勤系统,基本构成了一部战争机器。内家拳的指导思路实际是总体战的思想。怎么发动这台机器呢?肯定是从招兵、训练开始。

  大家都知道,人身上力量最大的肌群在腰、胯、腹、股几个部分,但是一般人不会利用它们来格斗,他们只是起个支撑身体的作用。就好象一个国家的老百姓,人口基数最大,但是只会种地、做工,打起仗来只是乌合之众,什么战斗力都没有。现在要打仗了,就要把他们唤醒,不能按照平时的习惯过日子了!告诉他们,要团结起来,准备打仗了!让大家站桩,其实就是唤醒那些平时懒懒散散的肌肉,但是这个过程不能急,不能压力太大,一急老百姓自己就乱了,国家的根本就要动摇了。得从休养生息开始,所以桩功是从养开始。就象一个国家,在慢慢休养生息,增强国力,经济实力增强了,才有能力打仗,否则就是穷兵黩武了。内家拳强调养练,养筋养骨养气血,所以花甲年龄的拳师还有实战的能力。

  慢慢的,队伍建起来了,但是不能马上上战场,那样还是炮灰。得训练啊,站动桩、盘架,过去叫知己的功夫,就是搞新兵训练的。其实你看,我们做动作,和训练新兵一样,站军姿、练队列、单兵技术动作,成千上万次的重复,很枯燥,但是慢慢的,士兵的体质增强了,对军队纪律理解了,一些最基本但是最重要的战术意识、战术动作也内化在士兵体内了,队伍的协调性、凝聚力也出来了。一句话,一群老百姓已经变为一队军旅了。这在自己身上是可以验证的,大家练上一段时间的动功就会发现,骨骼的质量、肌群的协调爆发力、神经的反射速度都会提升,具备应付格斗的基本素质了。

  在这里插点闲话,跟大家提一下整体力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内家拳以弱胜强,靠的就是整体力。这个“整体”很多人理解是站得象铁柱子一样,推不动,有些人还喜欢卖弄这个。现在我们用军队作战的视角来分析,就知道这是多可笑了。给你一个师的士兵,你会让他们手拉手,肩并肩,湫成一个人堆往上冲么?肯定是有冲锋的、有迂回的,有掩护的,有后备的,最好是天上有飞机、远处有导弹,看着是分成了好几支,其实这才是发挥了整体的力量呢。所以武术里的整体力,也是全身个各个系统协调一致的能力,应该是很灵活的,是坦克,而不是铁陀。

    基本训练完毕之后,有了一定战斗力,但还只是一队新兵啊。这要是立马上战场,肯定血本无归。所以要继续训练,逐渐接触实战。    先来一些最基本的战术训练,怎么冲锋、怎么撤退、怎么迂回。然后遭遇战怎么打,伏击战怎么打?攻坚战怎么打?游击战怎么打?阵地战怎么打?大概的几个模式得清楚。然后要考虑战场的问题,平地练完了,丘陵地带呢?森林里呢?城市里呢?海上呢?一样一样来。拳术里叫做“本身已具有,反向身外求”。自身的筋骨比较坚强了,气血比较充足了,精神比较饱满了,就可以进行带有攻防意识的单操手训练了。    知道怎么打仗了,还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经过实战对抗,上了战场还是要心慌,还是容易吃败仗。怎么办?搞对抗演习吧。两个目的,一是习惯实战的感觉,二是部队各系统之间经过训练,逐渐磨合,以后才能应付千变万化的战场。武术里,这阶段要找同伴,进行推手、拆手和散手训练。同伴的水平越高,你的进步就越大。    训练完了,就该接触实战了。这就得研究兵法了。形意拳练功的两部经典是《易筋洗髓经》和《内功四经》,实战的经典就是《孙子兵法》。    光琢磨《孙子兵法》来打架,真有点屈了武圣人了。
    我在“孙子兵法——绝世剑法”那个帖子里,转贴了一个武侠小说的片断,里面对孙子兵法和武术的论述,可以说是经典。大家不可不看啊!

武术与兵法的关系,先放一放,聊点道家的闲话。
内家功夫还是偏重于道家。
道家,不是道教,他是一种思想,一种世界观,是很自由的,不是宗教模式。所谓道,是古人对世界的本源的称呼,这里即指世界,也指世界运行的规律,二者本是一体,老子里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但为了方便认识,所以把他分开。学道,实际是指认识世界,了解他运行的规律。按照世界本源的规律来行动,就叫德。所以,《老子》又叫《道德经》。道德二字,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从这一观点出发,道家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而且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影响世界。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研究世界、改造世界,都是要让人活的更好。在这个过程中,道家孕育了中国自己的科学体系。求长生,产生了养生术、医药和冶金,研究社会,派生了兵法、帝王术,研究自然,产生了术数和堪舆等。总之,内容非常丰富,大学科的有文、武、医、兵、政,小学科的看相、测字、看风水,几乎覆盖了中国古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过在此提一点,中国道家的“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不同,道家认为人的最高境界是与自然融合,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尽可能长久的、高质量的享受人生。与西方为了成就个人而不惜破坏自然是不同的。
对整个世界的宏观认识和把握,称为大道。对世界某一领域的认识和把握,叫小道。老前辈说“技击是武术的末道小技”,就是说研究格斗终归离不开两个人打斗的那点事,即使是练成天下第一高手,也不过是个武夫,如果对武术的追求停留在这个层次,终身成就也就是“金牌打手”而已。所以,练功夫,一定要有更高的追求,要往大道上去。
一说大道,大家可能就觉得遥不可及,玄而又玄。其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你本身就在大道之中,你的吃喝拉撒、喜怒哀乐、生老病死无一刻不在天道运行当中,你的行为合道,可能生命就比较顺利、美好。不合道,可能就比较坎坷、不如意。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肺是用来呼吸的,你非要抽烟,这就是不合道,所以肺病就在你人生的某个阶段等着你呢。如果你一咬牙,把烟戒了,这段灾祸自然就消失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大道”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名词,他和你的生命质量息息相关。“命由天定”但是“命随心转”。大家有什么理由不接触他、了解他、通过体验他让自己的生命更美好呢?不过话说回来,咱们武者求道,和道教修真们又不一样,咱们有自己的追求。比如长生不老,咱们的理想是本来有七十年的寿数,通过练武术,活到了八十岁。或者七十年的生命里,有四十年的状态处于二十多岁的状态。在有生之年,咱们要活的有声有色,顶天立地,不钻深山老林,不枯坐冥想,更不说一些哑谜般的妙论愚人自娱。
武者求道,就是调节自己的身心,改变自己的一些积习,使自己和“天、地、人”的运行规律相符合,并没有什么神秘的,所以今后我再提到“求道”的时候,你就把他理解成“优化生命手册”好了,简称“优生手册”,呵呵。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道德经,不用抠字眼,就囫囵吞枣的看,模模糊糊的去理解,对练功静心有特殊的效果。

[本文由 灵山云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本文由 苗子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才智如董子,犹云勉强学问。《中庸》亦曰,或勉强而行之。人非上圣,其求学之道,非勉强不得入於自然。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世,犹舟之航於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
2006-9-25 13:50#13
查看资料  发短消息  顶部
 
苗子 (日三省吾身)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40
精华 26
积分 46870
帖子 4447
名望 859 点
现金 4513 金币
存款 108165 金币
炎龙通宝 30294 枚
邮件推广 24 次
链接推广 1 次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6-1-18
状态 离线

文章标题

习武自助手册之四:筋骨关 - 带领初学者一步步进入武林之门 一骑绝尘 原创
文章正文

[本文由 一骑绝尘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习武自助手册之四:筋骨关

        站桩训练其实是很苦的,至少有两关要过,第一是筋骨关,肌肉酸痛,大汗淋漓,两股颤颤,肩臂酸痛;第二是心理关,心猿难伏,意马难收,人心思动,心浮气躁。

        初学站桩者第一个遇到的就是筋骨关,因为很多人还没有练到心情烦躁的时候就已经累的无法坚持了。

        如何过筋骨关?此关虽然难过,但并非不能过,不可过,又不是葵花宝典的入手第一式,只要方法正确,有明师的指点,坚持一下就过去了。

        筋骨关第一处为肩颈拙力,由于普通人的用力习惯都是端着肩膀让肩颈肌肉用力,所以松肩颈为站桩入手第一步。记得我刚开始站桩的时候,最累的不是腿而是肩和脖子,腿累了会发抖,但我还可以坚持,毕竟腿的力气要大,而肩膀累了却酸痛难当,忍不下去了。此关如何过?无他,放松。将这些酸痛的肌肉放松,让肩胛后背的肌肉发挥作用,去支撑肩膀的重量。肩胛的力量上来了,肩膀的力量就可以放松了,这样肩膀就不累了。在“卢氏结构”中,这一步叫做落肩回胛,所谓落肩指的是肩膀放松,将原来端着的肩膀放下来,肩膀放下来了,就形成了所谓的“熊膀”,你看那大狗熊人立起来的时候,那个肩膀是什么样子的,那就是我们追求的状态。我们如何检查松肩的效果呢?那就是看自己锁骨的位置,普通人的两根锁骨,位置大概相当于10点10分时分钟和时针所指的位置,锁骨斜向上耸的。锁骨上耸,则肩耸,肩耸则气浮,气浮则身体紧张。只有放松,肩才能落得下来,两根锁骨的位置由10点10分向9点15分转变,“卢氏机构”中将其称为平锁,平锁要领很关键,不能平锁则肩和胸无法放松。所谓“回胛”,就是肩胛骨紧贴后背,后背肩胛处没有起伏,两片肩胛骨的距离拉开,整个后背肌肉外展,普通人的肩胛骨是向外支出来的,站桩的时候要把指出来的肩胛骨收回去,整个后背成为一个平面,这样后背的力量才能向上传递,肩才能松得下来。

        说到狗熊,前天看了萨苏大人的文章,讲到停车场里的狗熊,“那狗熊就是一钻一拱,整个庞大的身子就‘滑’进了车里”,“野生动物的肌肉柔韧个个不亚于最好的武术运动员,他们动物园野生园区护栏被车撞了一下,弄出个三四十公分的缝隙,楞有一头羚羊从那儿钻了出去,这些野生动物只要有头能够过去的缝隙,就能跑”。读到这一段在下深以为然,实际上萨大人已经写出来站桩追求的是什幺。站桩第一步求松,怎样才算松到家了呢?就是松得身上的肌肉和野生动物的肌肉差不多就行了,如果大家还没有直观印象的话(也是,我想大家肯定很多人没有亲眼见过野生动物,大多都在动物园或《动物世界》里看过),你就参考猫身上的肌肉就行了。你摸猫身上的肉,非常松弛,可是猫的力气是很大的,猫爪一拍,老鼠被拍上就跑不了,向上一窜,一米多高的墙就上去了。没事时多逗逗猫,看看它的动作,你对武术的认识会不知不觉的提高。

        比如说,站桩求松的同时还要求一个整,什么是整?很多人认为“砸之不落,推之不倒……”是整,当然这也不是错的,这种整是站桩中出功夫的表现,但“整”不仅仅是这些,这样的整是不能上场去格斗的,真正的整应该是把浑身上下练的整体协调,手上有触动,脚下就有感觉,腰胯就有动作,你看那猫的动作,无论何时都是身子整体协调的运动,一处动则浑身无处不动,甚至连它伸懒腰,蹭痒痒都是如此。李仲轩老先生说,“练形意拳的是属蛇的,浑身上下就一块肉”,指的就是把身子练得整了以后,原来身上各自动作的肌肉变成统一协调的运动,就好象身上只有一块肉一样。

        站桩日久,功夫加深,身体的形态自然就要发生变化,逐步将原来在站桩时才会摆出来的肩膀和肩胛的姿势变成日常生活中的常态。比如你的锁骨不再象以前那样耸着了,你后背的肩胛骨之间的距离展开了。这些都是能看出来的,记得原来听练舞蹈的说过一句话“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导演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武术也是如此,练功夫和不练功夫的人,一看就能看出来。我们的一位师兄,他的功夫很棒,方圆几十里地的人都知道他能打,所以很多十几岁的半大小子都来找我们师兄学拳,他们来学拳的目的纯粹是为了打架时不吃亏,想学几个好用的招式,上手就能用。可是有招式没功力那是没有威力的,纯粹是挨打的拳。师兄也不保守,为了让他们提高功力就教他们站桩,可是那帮小子哪是练功的料啊。一个个全都呲牙咧嘴,站了几次就不站了,为了搪塞师兄,每次问起练功的进度时,他们都说在家站桩了,可是两三个月过去了,师兄一看他们的身子,一点变化都没有,知道他们全都偷懒,一生气把他们全给轰跑了。

        说到这里就要讲过筋骨关的方法了,站桩不是死站着不动,而是要体会身体内部的运动,站得肩膀酸痛,这是假疲劳阶段,一定要挺过去,但硬挺着也不行,容易发僵,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个方法,大家可以试一试。当你站桩站得肩膀酸痛的时候,可以活动肩膀,这个活动范围很小,就一毫米,有个意思就行,别人根本看不出来你在动,活动方向不限,向上向下向前向后随你便,在活动中找你觉得最舒服的活动方向,动起来以后,酸痛就能缓解了,动的时间长了就能体会到体内筋的位置。所以过筋骨关的方法一是:微小运动。

        想想我当初刚站桩的时候,也是肩颈处酸痛难当,后来加强意念放松这里,这里松下来以后,锁骨下降,肩胛骨下落,向两边展开,此时就体会到后背“头顶抻拔,尾锥下降,左右展开的十字劲”。现在你看我说的头头是道,但那个时候,我纯粹是傻站,不想其他,我觉得我那时候长功夫是最快的,而且练武讲究“意到气到”,也就是你关注哪里哪里的功夫就长得越快。比如你刚开始关注肩膀,意念中想着肩膀放松,那么你肩膀放松的速度,就会比身体其他的部位快。那时我站桩站得肩膀酸痛,两股颤颤,为了过这一关,我就想着“松肩、松肩”,重点关注肩部,很快肩就松下来了,当然这个意识不能太重,想的模模糊糊,有点就行了,否意念太重会伤身的。肩松下来以后,感觉后背的力量传上去了,就可以在站桩中体会后背的感觉的,将后背松下来。所以过筋骨关的方法二是:意念配合。

        回想当时站桩,确实是累、苦,但我自己并不觉得苦,为什么呢?因为我感觉这个苦有价值,感觉身体有好的反映,所以练起来有乐趣。站桩要站出生气,站出乐趣,有了这个感觉才算是上道了,那个时候就不是人练拳了,而是拳练人。如果没有这个生气,那就不是站桩而是立了根电线杆子。

        以上讲的这些,都是侧重于筋骨的东西,在站桩中还有神意方面的要领需要配合,但这个东西不好讲,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筋骨方面大家都差不多,但精神意识方面的东西与每个人的心理素质,脾气秉性都有关系,而且站桩的不同阶段对神意有不同的要求,必须由明白的老师根据每个弟子的实际情况去进行具体的指导。所以这里我就不谈了。


[本文由 一骑绝尘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本文由 苗子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才智如董子,犹云勉强学问。《中庸》亦曰,或勉强而行之。人非上圣,其求学之道,非勉强不得入於自然。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世,犹舟之航於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
2006-9-25 13:55#14
查看资料  发短消息  顶部
 
苗子 (日三省吾身)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40
精华 26
积分 46870
帖子 4447
名望 859 点
现金 4513 金币
存款 108165 金币
炎龙通宝 30294 枚
邮件推广 24 次
链接推广 1 次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6-1-18
状态 离线

文章标题

炎龙百日感言
文章正文

[本文由 灵山云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炎龙在线已经安全运行了100多天了,海内外的朋友们越来越多,关心、支持传统武术发展的力量越来越壮大,这让我们倍感欣慰,这几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们希望,通过几年的努力,把他建设成为一个有独特魅力的传统文化网站。让全球的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有一片能够静心品味、研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网上净土。

       炎龙在线没有大把的钱来烧知名度,也不会靠感官刺激的方式吸引人的眼球。

       在这个喧嚣,甚至狂躁的网络世界里,炎龙是另类。

       炎龙象一个向导,微笑着站在这里,为每一个想回归传统文化,重拾心灵宁静的朋友亮一盏灯,照一条路。
      
       中国传统武术是炎龙在线的第一块基石,将来会有第二块、第三块……文学、历史、哲学、兵法、养生……随着微风、书魔、猫猫、一了这些兄弟姐妹的到来,相信我们的炎龙会越来越稳固。

       炎龙现在还只是“或跃在渊”,还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为他注入元气和灵魂,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终有他“飞龙在天”的一日。

炎龙武学的特色,不在于练什么,而在于研究怎么练。也就是说,我们不是传播某一种拳,或者某几式绝学,而是研习一种学习传统武术的模式,从中总结一套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精髓的方法和理念。

       这一点大家可以通过与目前国内各种函授来比较。现在搞武术教学的,多半是一本教材,几张光盘,面授几天,爱来不来,爱练不练,收完学费,你我无关。参加过这种函授的兄弟多半都有体会,钱花出去,柜子里多了一份收藏品,功夫呢,还在人家身上。教程的编写也是不考虑初学者的接受能力和学习习惯,只是罗列本门的技术。我记得我买过的教材,薄薄的一本册子,上来就是二十多个桩,十几个动作,每个动作配上几行文字说明,完了。究竟第一步怎么下手?后续步骤怎么衔接?每一步功夫应该注意什么?全没有,这种东西不作为收藏,还能怎么办?

       后来拜了师,有了正式的传承,才知道传统武术是一门学问,传授传统武术更是一门学问。内家功夫循着筋骨、气血、神意的路子,一直从身体练到脑子,真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其中种种细微奥妙的地方,非得口传心授不可。老师栽培一个弟子,得耗去多少年的心血。我们在网上答疑,搞集训,兄弟们觉得我们很辛苦,其实我们的付出还比不上恩师在我们身上耗费的精力的十分之一。

       付出了,就期望回报,这个回报,不是钱、物、名。赚钱,我们把搞推广的精力用在自己的事业上,要轻松的多。出名,网络世界的虚名,不如老师夸我一句“行,有长进”更令我欣喜。我们希望的回报,是参加内家功夫推广活动的朋友能够真正继承一点内家功的真东西在身上。若干年以后,有人问中国武术有没有真功夫,如果当时当场有咱们炎龙出去的兄弟,能够站出来,说一句“有!不信我做给你看看!”那我们今天的努力就没有白费,“为往圣继绝学”这句话就算  落到了实处。

       咱们炎龙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真”。我们真教,大家真练,练真东西,出真功夫。这里面,有一份真情,有一颗真心。我们不愿意象所谓的网络高手那样,非得让大家“大师”、“大侠”的叫着,然后编点神乎其神的名词钓大家的胃口,满足自己可怜的虚荣心。既然来了,学我们形意门的东西,那就是对我们的信任,就是兄弟,我们就尽己所能的教,就象我们的师兄当年带我们一样,这是刘快庄的传统。

       真东西吸引人,也会使一些人离开,叶公好龙者,自古就有。要是觉得炎龙武学不够神、不够酷,那没办法,我们的定位就是传播中国传统内功的基本功。炎龙这里只提供种子,没有现成的参天大树,想成就,自己去浇水施肥。想速成,想学神功,想当天下第一的,可以另选高明,不必在这里浪费彼此的时间精力。

       还有想从论坛里窥得宋氏形意一鳞半爪的,我劝他们也趁早息了这份投机取巧的心思。我们承袭的这支形意,除了传统的五行、十二形,行步、散手,还有武当拳、太极拳、八卦掌、象形术的内容,这要靠偷,你得偷到猴年去?炎龙武学的信条是“为自己而练,靠自己去练”,功夫是自己的汗水换来的,不是靠谈玄、谈境能谈上身的,更不是靠偷两句口诀能成就的。放弃贪嗔痴妄,宁向直中取,莫向曲中求。

       愿意以身证道的朋友,我也可以保证,“宋氏一脉,不弱于人”,只要你自己潜心钻研功夫,开诚布公的和大家交流,咱们共同进步,假以时日,必然能求出让人惊叹的内家功夫。

通过这段时间的推广,我把几位练的比较不错的兄弟的经验总结了一下,加上我们自己训练的心得,写了几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兄弟们有经验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也可以跟帖。

       一、在练习之前,把龙魂、绝尘、我的主题帖子先看一遍。我们这些帖子,不是随便写着玩的。里面贯穿着宋门内功筑基功夫的心法,是这么多年我们从老师那里得到的指点的总结,是配合着免费教程走的。通过看这些帖子,把功法内在的脉络理清,知道为什么练功程序这么设计,重点都在哪里,再练可以事半功倍。

       二、练功的时候,要象玩一个自己最喜欢玩的游戏,或者在听自己最喜欢的音乐那样,身心沉浸在一种愉悦中,把身外的事都忘掉,把自己都忘掉,但是这时精神、精力反而是高度集中的。调桩的时候,把大要领做出来,然后要象在床上准备入睡一样,找一个身体最舒适的状态,要象安然入睡那样,自然的进入桩态。不要站死桩、枯桩,咱们的桩是生机勃勃的,里面在不停的动,到一定程度,外形也会动,可能是高频的抖动,也可能是晃动、转动,总之,变化万千。

      三、练完以后,应当多思考。

      我建议大家多读点传统的典籍,道德经、庄子、佛经,都很好,不用非得读原文。读有译文的就可以,甚至看蔡志忠漫画都可以。咱们研习传统文化,不是搞考据,体会其中的神髓就可以。有这个基础,再练拳才好深入,形意拳是道家拳,也吸收了禅宗的东西,多看看这两家的著作,结合桩功的锻炼,身心都会得到滋养。兵法更是和拳法息息相关,多读一读,对练拳大有裨益。比如以后可能讲到“引、直、空、变”四打,是四种理念,而不是四个招式,如果有传统兵法的基础,理解起来就顺利的多。

       现代的教育方法,把人都变懒了。不管什么东西,都是越省事越好,最好象电脑插件,即插即用。逼不得已了,也要象各种速成资料一样,什么100天精通英语,什么高考作文不用愁,什么炒股就这几招,都是急来抱佛脚的东西。这种思想,在论坛上也有反映。有的朋友,拿到资料,粗粗一看,就开始练,练了一两天,就来提问,其实问题的答案就在论坛的帖子里摆着,他就是看不到。说到底,还是被一种浮躁、功利的心理左右着。

       我们在开站之初,搜集了很多相关的参考资料放在论坛里,孙子兵法、道德经都有,但是看的人似乎寥寥。这样不好,就象《天龙八部》里的萧远山和慕容博,只盯着武功秘籍,对佛法视而不见,武功越高,戾气越重。 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如果大家只注重技术方面的问题,就失去我们推广传统武术的本意了。我希望来炎龙的朋友能够摆脱西方快餐文化的影响。静下心来,拿出点咱们传统做学问的劲头来。学习是为自己学,练功是为自己练,不但学习技术,还要陶冶性情,这样才有趣味。希望以后能在诸子百家、丹心汗青、松影文苑里看到更多朋友的身影。

[本文由 灵山云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本文由 苗子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才智如董子,犹云勉强学问。《中庸》亦曰,或勉强而行之。人非上圣,其求学之道,非勉强不得入於自然。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世,犹舟之航於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
2006-9-25 13:57#15
查看资料  发短消息  顶部
 
苗子 (日三省吾身)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40
精华 26
积分 46870
帖子 4447
名望 859 点
现金 4513 金币
存款 108165 金币
炎龙通宝 30294 枚
邮件推广 24 次
链接推广 1 次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6-1-18
状态 离线

文章标题

说说内家五字诀(合集)
文章正文

[本文由 灵山云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飞龙在天大哥前不久跟我说过一句话:“当你道德高尚时,自然有人来度你。”据说这是修真圈子里的话。听了以后,我感慨良多。加上最近碰上一些事,也引发了我一些思考,和大家聊两句。

       在前面一个阶段,我们推广小组致力于推广内家功夫的技术,包括一些相关的传统文化理念。其中有一环我们没有太涉及,就是传统道德。本来我们考虑,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再把道德挂在嘴边上,唠叨说教,没什么意思。没想到有些人的素质,实在令人堪忧。我说如果这种人也自许为传统武术爱好者的话,那我们的推广活动不搞也罢。

       内家拳五字诀,“恭、慎、意、切、合”,“恭”是第一诀,这是长功夫的关键,为什么呢,这是一个人的学风啊。你对学术有没有发自内心的尊重?你对老师有没有发自内心的尊重?你对学术不尊重,知识不会上赶着往你脑袋里钻,你对老师不尊重,老师也犯不上追着教你。总以偷东西的心态学习的人,总以亵玩的态度对待学术的人,师厌友憎,自己都越活路越窄,别说成就功夫了。

       举个例子,前一段有个小伙子,通过我们师兄弟来找我,说自己是多么热爱传统武术。我说这是好事情呀,来了就教吧。也是从松静桩教起,大冷天的,折腾了半天,把桩架给他摆好了,告诉他回去好好站,有体会了再来,再加东西。过了一个月,来电话说,怎么站也没有感觉,想让我给看看。我那个时候家里正忙,但是又怕耽误了他,就跟他定个早晨,燕园里见。我一大早赶过去,边练边等他(天冷风大,活动也是御寒),没想到等我把一天的功课都做完了,这位才赶到。我也懒得多说,好歹是来了,就练练看看吧,怎么就没感觉呢?摆上桩,我一看也没毛病啊,一问,敢情他每天就站五分钟!哎呀,我当时就想……得,全当练我自己的性子吧。盯着他站了二十分钟,汗下来了,腿也哆嗦了。怎么着,有感觉了吧?回去练去吧。过几天拿短信问我,说这个桩太简单了,能不能站站浑圆,打打五行拳,练练十二形。我说了,我就会这一个桩,别的都不会,你想学就另寻明师吧。后来又过了一段,说改练太极了,但是还想学这个桩,问我什么时间能再给他看看。我就明说了,没时间!我也忙!你自己喜欢什么就练点什么吧。

      还有人,给我写邮件,说“本人自学形意拳,感觉很好,听说你通晓宋氏、孙氏两支形意,请你给我说说两家修炼体系的异同,讲讲两家发劲的要诀,越详细越好。”我心里话,这位别是考我来了吧?

       我的遭遇还不算什么,前两年,我的启蒙老师李贤康先生在网上发声明,免费传艺,后来不了了之。我问老爷子怎么回事?老爷子说了,来电话问东西的有七八十个,来见面的有七八个。但是到了过年的时候,连个发短信问候的人都没有,老爷子寒心了,说现在的年轻人怎么都这样?再来的一律不见!其中有个人还特别可笑,是练吴氏太极的,打电话问李老师,开始是请教,后来就变味了,说你学的吴氏太极里有筋经变换的功夫,我学的怎么没有?言下之意,是不是你自己编的呀,把老爷子都气乐了,告诉他:您没学到,应该问您师傅,你师傅没学到,应该问您师爷,你问我干什么?

       所以说,“道不远人,人自远之”,怎么远的?就是耍小聪明,琢磨着从老师那里套点诀窍,骗点绝招,回去自己一练,就是大高手了,压盖同门,甚至超越老师——想什么呢?自古就听说“天道酬勤”,没听说过“天道酬刁”的,学风不正,还能做出学问的,古往今来恐怕也没有吧?老师说过,师徒之间是以心换心的感情,没有血缘,胜似血缘,所以也希望有志于学习传统武术的朋友,好好点检自己的思想,只有用正确的态度来学习,才会有“正果”,否则必为小聪明所累,误人误己。

慢慢来,米卢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恭完了是慎字。

      慎就是谨慎,严谨细致。是相对鲁莽、粗糙来说的。做到这个不容易,同样你得发自内心的重视你所要练习的功夫,体验它、研究它、分析它、思考它,事事要动脑子。

       比如,参加咱们的内家功夫修炼,有的朋友是拿过教材来就练!练出一堆问题来,跑来问我们,结果发现在初学者必读里早就解释过了。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还耽误功夫。老前辈说过,内家拳并不难,每个诀窍,你认认真真地体会上一个月到三个月,最多六个月,罕有不成的。关键是很多人不求甚解,只求其一,不解其二。就拿含胸拔背来说,有几个人能说清楚怎么就叫含胸,不叫窝胸?怎么叫拔背,不叫驼背?怎么做到含胸拔背?做到了会怎样?这种细节,才是要诀。当然,老师说要诀的时候,可能很不经意,但是你不能放过,得细细的去体会。谁体会找了就是谁的,没脾气。

      慎是谨慎,也就是别什么都听、什么都信,比如说很多人传站桩八小时就成大高手,问题是这样的高手在哪呢?标准的三体式,李存义站的时间最多,能站六分钟,每次站十几次,打十几下拳,一天的功课就完了,人家还得照顾镖局子的事务呢!相比之下,那个效率高?说到底,武术是一种动态的艺术,外形不动,不代表里面没有运动,你要学内部的运动方式,会了那个,外形的动静就不是问题了。如果你不慎重,人家一说,你就信了,那你就受累去吧。而且一旦接触到动手,你就会发现自己唯一的作用就是变成人家的好靶子。

    所以说,想学武的朋友,首先要对师友恭敬,人家才会指点你,你才能学到真东西,别拽的跟二五八万一样,总想跟老师辩论一下,总想比同道牛气一点,一来二去,连个愿意给你说东西的人都没有,你说你还练什么?其次是选择老师、选择功夫要慎重,别追星,别盲从,要追随明师,要练真功夫。练的时候也要慎重,别图花巧,别盲目求快求力求感觉,踏踏实实的求功夫,按照筋骨、气血、神意的层次往上练,必有所成。

      慎是对自己负责,对学术负责,对身边的朋友负责,所以大家练功也好,说话也好,交朋友也好,一定慎之又慎,三思而后行。

     下面说说“意”字。内家拳离不开一个“意”字。意分大小,大“意”,相当于战略,是指意图。说白了,为什么要练内家拳?我想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一是强身健体,二是掌握一定的防卫能力,三是从中学习体会传统文化中的“道”,四是个人兴趣,“真好这一口”。不管怎么样,意图得明确,这样才能有持久的动力,如果是凭着一时兴起,那么用不了多久就会放弃。

       我们几个侍师六载,亲眼见过很多人,打着热爱传统武术的名义来求学,有的是觉得真正的功夫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神奇,放弃了;有的是觉得真练太苦了,不像小说上写的,吃点什么灵丹妙药就有了几十年功力,不练了;有的是固执己见,觉得与自己的见解不合,离开了;还有的是生活工作压力一大,也就放弃了。所以我劝大家,自古以来求法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少如麟角,想学真功夫,就得做好思想准备,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学完以后做什么?内家功夫值不值得自己学,自己能花多大精力去学?打算学到哪一步?都要想清楚。这样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明了意图之后,才能谈小“意”,这个意,是战术层面的,就是具体训练中的内意、意念了。意念训练是没有外形的,所以也是最容易玩玄的,现在很多拳术书籍里的意念训练,是借用气功、佛道内功的内容,这个怎么说呢?可能对健身有效果,但是对技击的意义不大,而且使用不当的话,负作用可能更大。

       我不知道别家的怎么样,宋氏的内功,我感觉妙处就在“道法自然”四个字,从调形开始,使身体自然而然的发生变化,练到一定程度,加一点“意思”,就这么一点点,就把东西升华了。据个例子,身具五张弓,这是内家拳通用的意识训练内容,咱们松静桩的调顶竖项,坐胯敛臀,其实就是求取身弓的方法。把要领做到,坚持一段时间的训练,脊椎有了感觉,这时候告诉你,脊椎上加一点东西,可能是说一句话,可能是做一个动作,哎,“意思”不一样了,马上脊椎就活了,有整体弹性了。这点东西,就是“意”。过去有的人问我们,哎,怎么我们也站三体式,你们也站三体式,怎么就出不来你们的效果。我说了,三体式都是三体式,里面的东西大不一样。什么不一样?就是多这点东西,没有这个,你可以舒舒服服站四十分钟,什么感觉都没有。多了这点东西,可能四分钟你就站窜起来了。就好像骑自行车,马路上尽有骑一辈子的,那不叫功夫,在赛场上拿奖杯的,在钢丝上显奇能的,那才叫功夫,前者是速度的功夫,后者是平衡的功夫。

       所以,调意是传统教学里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升华功夫的东西,没有这点东西,拳是死的,但光练这点东西,拳是虚的。每到不同的阶段,都要增添不同的内容。同样一个浑圆桩,你放进去的意不同,出来的效果就不一样。好比一个瓶子,里面放水、放酒、放汽油,性质是不同的。所以练功夫,必须自己下功夫,还必须老师给点,外形动作可以自己琢磨,内里的东西必须有明白人(过来人)给点。这是内修,动手的意念更得有人带了,出手是什么意识?接手是什么意识?不接手用什么意识?很细的,必须得请有动手经验的人带,那样出来的东西才能高人一筹,要不然不如凭着本能去瞎胡抡。

       关于“意”不宜想得太多,大家是真练的话,以后自然会体会到这一层。其实大家从练功日记里可以看出,我们针对有的练得特别刻苦、体会特别强的学员,指导的内容已经远远超出教程里那些东西了。还是那句话“道不远人”,大家自己努力。

今天和大家聊聊“切”字。切,我想应该有切入、切中要害、切合实际的意思。内家拳的技术体系非常庞大,比如形意一项,就有二十四桩,五行拳、十二形、连环、杂式捶、四把、枪、剑、刀、棍等,内在的细节更是不可胜数。面对浩如烟海的技术元素,我们从哪个点上“切”进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的提高自己的功力和技术呢?这就需要在训练时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抓重点,抓纲领,争取练几项关键的东西,以这几项为“切入点”,往深处钻研,把拳术的核心内容吃透,然后其他的内容就可以一气贯通。

我举几个前辈的例子,比如李洛能先生最初就学了半趟连环,尚云祥先生跟李存义先生就学了劈、崩拳。王芗斋先生练功时主要就是站桩……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齐公博先生,齐公博(1873-1960)字德厚,号老旺。自幼嗜武,然而资质愚钝。初,曾拜孙老习艺,年余,学无所成,以为内家拳不合于已。复投孙老习艺,仅求授一技而已。孙老看其心诚,遂授其形意初基三体式,命其每日站去。初,齐甚惑。因齐公博曾学过此式;未见其有何新奇之处,孙老知其意,谓:"汝知已愚乎?齐颌首。"孙老继而曰:"知已愚者,可近于慧。此三体式乃变化人之气质之总机关,需站至胸腹松空、手足相通,方能得着此式之妙。夫若是,汝之劲可由拙换整,汝之身可由滞化灵,汝之心可由塞达能,汝之意可由昧臻明。"经孙老详加教诲,齐公博每日专修此桩。越三年,齐公博站至内气鼓荡、衣襟抖擞、意发神扬、如沐神光。孙老谓之:"功成矣。"始授齐公博形意拳诸技。此时,齐公博慧悟大开、一通百通,年余后,齐公博于形意门诸拳械,皆有所得,与人相较,鲜有出其右者,更奇者,齐公博自幼最厌读书,自习拳而至身通心悟后,竟也能与书为伴,其气质与从前截然不矣。三体式,就是齐老的切入点,是切合他自身实际的练法。

另外“切”,在具体训练中,有“到位”的意思。这个词是提升功力的关键,大家千万不要小看它。我真正领会这个词,还有一点小故事。大学的时候,曾经和一位天津海鸥手表厂的老大爷聊天,就聊天津市电报大楼的四面钟,这是当时天津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当初这四面钟老走不齐,四个面四个点。后来是请日本的机械师给校好的。我当时就问这大爷,日本人有什么秘诀吗?大爷说,也没有什么秘诀,就是看他们干活特别到位,一个螺丝该拧十下,不多不少的正好是十下,不象我们,不认真的拧八下,认真的拧十一下。每个部件都不到位,最后出来的成品,就比人家差了一大截。我当时听完以后特别受震撼,为什么二战的时候,日本人用不太高级的零件制作出了高性能的零式战斗机?为什么日本始终在高精密仪器方面独占鳌头?那一瞬间,我好象全明白了。

联系到拳上,为什么三体式练形意的人人会站,能站出齐老功夫的代不数人?关键是在站的时候,你里面的东西(包括外形、内形、内意)到不到位?龙魂刚入门的时候,老师给他校过到位的三体式,第一次差点坐地上,第二次站了一会,人就窜起老高来,到现在我们几个也不敢说自己练过三体式,做不到位。自己练不到位,还没什么,最多是进步慢。和人动手的时候,那不到位,可就得挨揍了。尤其是内家拳的格斗技术多半走进身短打的路子,东西不到位,就成了送上门让人家打了。

到位,就意味着效率,我几个老师都说过,你把东西做到位了,一天能练一个小时,功夫就不停的长!诸位想练,又觉得每天时间有限的朋友,就多琢磨琢磨这个“切”字吧。

合字是最难讲的一个字,他贯穿内家拳的始终,外三合、内三合、内外相合、拳与性合、拳与道合、天人相合。但是什么叫合呢?好象都明白,但是却不好说清楚。我也只能勉强的谈谈自己的认识。其中难免有谬误之处,还请大家指正。我觉得合有三个层次:

       第一是身体层面的“合”,手脚、膝肘、肩胯的外三合,意气力的内三合,主要是突出一个“整”字。这个整不是说身体变成铁疙瘩一个,而是变成一台机器,各个部件高度协调的运作。或者说是一支军队,不是说摆个整齐的方阵就叫整体作战,而是各兵种协调配合,该上天的上天,该下海的下海,“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形意拳说“三节九段”,八卦掌说“乾三连,坤六断”,太极拳说“行如九曲珠”,能合能散,散开之后还能保持内在的连贯性,才是真整。站桩入门的人,往往把桩功理解为站得跟铁柱似的才好,那就落了下乘了。得站得象水柱才好,里面充满了力量,你别碰,一碰就变成滔天大浪了。

      第二是头脑上的“合”,也就是不断训练自己的精神意志。大家可能感觉不到,其实人对自己的身体控制能力差,精神控制能力更差。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一天当中有多少时间可以不被七情六欲所扰,内心杂念全无、灵台空明?所以内家筑基阶段要做到聚精会神,使头脑冷静,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只有静下来之后,人才能体察自己身体内部的变化,加以良性引导,使身心健康。

       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就要体会体外的变化。

       作为武术,首先是体察对手的变化,“审其虚实,查其动静,见其意志,顺势利己,当机立断”,在电光石火的瞬间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判断,取得胜利。这种能力,不仅仅应用于技击,还可以“治事”。请大家看一段“交手诀”:

拳家交手,奇正变化,进退、虚实、阴阳与兵家用兵异曲同工,知天地阴阳四时循环变化……势如弓弩,箭如发机,纷纷扬扬似乱非乱,使敌不知我所进,无法防御,只好退守以静待之,我却可以乘机攻之。敌若以动攻,而我应以忍制其动……不露虚实,出奇制胜。见敌勇使其露性;见敌智而我露其愚,使敌产生错觉,心骄气浮后乘机攻而取之。静如处女,动如脱兔,直捣中坚,着着紧追,使敌之手法一乱,则我大功告成矣!

       以上所说,放在战场、商界、政坛等一切存在竞争的地方,又有何不可?以此临阵,孰能御之?!以此入世,谁可比肩?!

       第三是合道合性。如果能在上一个层次上再向前一步,就是感悟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了。体会到了自然变化的规律,就能找到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位置,找到自己在世界上生存的意义。练到这层很奇妙,难以言喻,个中滋味就留给能坚持下去的朋友自己体味吧。

       勉勉强强把“合”字说完了,言不尽意之处甚多,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参考。

[本文由 灵山云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本文由 苗子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才智如董子,犹云勉强学问。《中庸》亦曰,或勉强而行之。人非上圣,其求学之道,非勉强不得入於自然。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世,犹舟之航於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
2006-9-25 14:01#16
查看资料  发短消息  顶部
 
苗子 (日三省吾身)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40
精华 26
积分 46870
帖子 4447
名望 859 点
现金 4513 金币
存款 108165 金币
炎龙通宝 30294 枚
邮件推广 24 次
链接推广 1 次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6-1-18
状态 离线

文章标题

炎龙不是一言堂,但是炎龙有自己的准则
文章正文

[本文由 灵山云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这个贴本来是给H兄的回帖,但是想了想,觉得还是单独开一贴说的比较透彻。
H兄对炎龙一直很关心,也很支持,在其他论坛上也很维护炎龙的形象,但是君子和而不同,有些观点我们不一致,所以我要说一下自己的观点。
我们俩这样“顶牛”很多次了,道理之争,对事不对人,如此而已,不用过多联想。

我有异议的是H兄弟的这两句话:
                     
    炎龙也必须正视自己的问题,要敞开自己的胸怀,接纳更多的不同思想。单纯的纯洁,并不能保证炎龙的发展。多元化,开放,才是长远能够保证进步的重要基础。
    来的人必须被炎龙同化,否则就得走人,我觉得这对炎龙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这两句话,给人感觉好像炎龙在搞一言堂一样。这让我觉得心里很不舒服。
   
首先说开放性问题。
炎龙在线作为一个论坛,从来没有拒绝过任何思想。
内家功夫推广小组虽然是炎龙的始创者,但从来没有把炎龙当作自己的私产。如果想搞一言堂,我们直接学张源侠,设计个不能回复的网站不就截了?搞论坛,就是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思想、沟通经验的地方。但这个过程中,应该区分开“多元”和“杂”,好比吃东西,多种营养摄入平衡是好的,但是把垃圾食品甚至杂草、毒物也搬上桌就不正常了,因此大家要对食品进行检验。
所以进入炎龙的思想也好,假说也好,有表达的权力,也应该尊重别人判断和选择的权力。来到了炎龙,就要做好经受网友们质疑、检验的准备。如果思想提出者的思维不够缜密,理论有漏洞,那就别怪别人指出来。如果他是一个真正的思想者,那么他应该有勇气为自己的理论辩驳、证明,解答质疑者的疑问。或者为自己的失误承担责任,然后进行完善后再来过,而不是一遇到不同意见掉头就走。
说实话,我认为不是炎龙不容他们,而是他们的理论没有折服人的力量,“无地自容”而已,像这种人,自己的心都没有放开,凭什么要求别人对他们开放。
其次是同化的问题。
说实话,我们还真没指望自己有同化别人的力量。练武术的人多半都很有主见,甚至很固执,轻易不会改变自己的判断。我以前学别的形意,从接触宋氏形意后,也是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才从心里认可了这一门。所以我们根本不指望同化谁。我们的观点就是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你想体会一下,我们就告诉你我们是怎么练的,你觉得不行,可以另觅高明,等你回味起来,觉得我们这个东西还有价值,你还可以回来,我们依旧欢迎。
我们这么做,不敢说替大家设计一个统一判断标准吧,但是我们愿意把自己作为一个最低标准。我们把自己的练功方法公开,心得公开,教学程序公开,推广思路公开,视频公开,就是告诉大家,我们的水平是这样,这个水平的确不高,但是大家要选择功法,怎么也不能比我们更差了,再差就没有学的价值了。至于想宣传自己拳种,或者推广自己门派的朋友,至少也得做到我们这个透明度,不能再走保守路线了,否则大家从你这里学不到什么啊!

大家可以看看,论坛运行200多天了,来来往往的人不少。我们自问,在技术上没有对任何人保密,对拳术的理解不同,没关系,不相信我们的能力,也没有关系,练两天觉得没意思了,不练了,这都没有关系,只要大家说想尝试一下,我们都尽其所能的给予帮助。比如菩提,说实话我对他的观点十分不以为然,但是只要他来到推广区,写日记,我们该怎么指导还怎么指导。没有说因为观点有分歧,就对他技术封锁。
至于有些人离开的问题,我是这么考虑的,炎龙毕竟是个练武的地方,来的人,比我们水平高,那我们就向他学,大家水平相当,咱们就互相学习,不如我们,你不妨试试我们的功法,反正也没有什么师徒名分,朋友相交,也不会矮你一辈。
但是你说来的人,既不能折服我们,也不愿意练我们的东西,互相学习他又拿不出能让我们实际操作一下,体认一下的东西,那大家还凑在一起干什么?回家吃饭不好么?

   另外多说一点,关于网站的发展。
炎龙在线,是推广传统文化、传统武术的一个阵地,它是为这个大目标服务的。我们何尝不知道,要想炒火网站,骂人、吵架、弄些刺激、暧昧的东西最是捷径?但是这就偏离了我们的大目标,也背离了我们的信仰和原则。所以,炎龙在线能做到多大,无关紧要,只要有想接触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武术的人愿意来,哪怕只有几个人呢,我们也会把它继续下去。而且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这个原则,不急功近利,炎龙在线是会有长久的生命力的。

在此,感谢一直支持炎龙的朋友们!

[本文由 灵山云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本文由 苗子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才智如董子,犹云勉强学问。《中庸》亦曰,或勉强而行之。人非上圣,其求学之道,非勉强不得入於自然。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世,犹舟之航於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
2006-9-25 14:05#17
查看资料  发短消息  顶部
 
苗子 (日三省吾身)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40
精华 26
积分 46870
帖子 4447
名望 859 点
现金 4513 金币
存款 108165 金币
炎龙通宝 30294 枚
邮件推广 24 次
链接推广 1 次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6-1-18
状态 离线

文章标题

参训必读:内家拳初学要旨——宁静以致远
文章正文

[本文由 灵山云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内家拳推广活动在网络上进行了将近一年,在朋友们的支持和信任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通过大家的实践(站桩+练功日记),我们搜集到了很多很宝贵的训练数据。在此老灵谨代表内家拳推广小组的全体人员,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为了答谢大家的厚爱,我把大家练功初级阶段经常出现的问题汇总,和同门师长、兄弟研讨后,形成一篇文字,以飨同好,希望喜爱传统武术,但是没有机会从师,只能自学的朋友从中获得一点启示,能够少走一些弯路。初学最大的障碍是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内家拳好比是爬悬崖,初始阶段是最难的,但是只要爬到崖顶,后面几乎就是一马平川。又好象是种果树,不可能今天下种,明天就发芽,后天就结果,必须得几年如一日的浇水施肥,修枝剪叶,但是树长成之后,你就可以年年享受甜美的果实了。

       内家拳从开始训练到基本掌握,需要一个过程。过去有“傻三年、悟三年、练三年”之说,即便是有天赋、有明师的高手胚子,也是“三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三年,是基本可以掌握全部技术,十年是自己访师寻友,历练提高,使拳与道合、拳与性合的过程。

       现在,经过我们的提炼,提升了训练程序的效率,可以免去“傻练”的过程,一般人三个月就可以掌握一个梗概,具备一定的功力。但是“悟”和“练”这两个环节是我们无法代替的。从朋友们的问疑中可以看出,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总想把所有要求一下做到位,顾此失彼,弄得自己身心疲劳,浑身酸痛。多是肩还没有松下来,就求命门后贴、翻裆拧胯、足心函空等要领,造成膝盖痛、腰痛、脚疼。

2、以前看过气功、武术的书籍,总想找丹田、气感、意感,导致胸腹部不适,有的是憋气、有的是出虚恭、有的是老上厕所。

3、时间上没有突破,质量上没有提高,还总想着出功夫,出不来就怀疑功法的效果。

4、感觉不错,盲目冒进,执着于某一局部,停滞不前。

在此,我把入门阶段的程序、重点和注意事项详细解说一下:

       松静第一!松静桩是无极桩的简化版,调整内形的要求较少。为的就是减轻大家的心理负担,先把松和静这两个宝贝抓住再说。形体放松,筋骨自然会锻炼,心理放松,精神自然会旺盛。这和吃饱了不饿,睡足了不困是一样的。体会到了松静、把气、血、神养的比较足了。再慢慢增加要领,把十二大关节一个一个调整过来,把各脉各经的大筋都挑起来,功夫自然就上身了。这就象种树一样,把种子种下,保证阳光和水,种子自己会慢慢长成大树。初始阶段,首先要体会整体的放松、舒适,精神的愉快,然后重点是“松肩”,现在有的朋友连手臂的沉坠感都没找到,就去做丹田裆胯的功夫,那可是“跳级”了――会摔交的。先松肩,拳谱上说“撒开二六连环锁”,一种解释指的就是二十四块脊椎骨。松肩是开锁的第一关。大家就不要和自己的肚子、腰较劲了。尤其不要人为的去控制呼吸,平时怎么喘气就怎么喘气,别难为自己。

       第一点,心态上要保持轻轻松松。别把练功夫当负担,宋世容老先生说“要玩而求之”,这是内家拳入门的钥匙。大家要往轻松愉快里练,往神清气爽里练。站桩的时候可以听轻松的音乐,可以看风景。刚开始诸事不问,累也不管,错也坚持!先在姿势大概正确的前提下保持时间。最起码冲到四十分钟,然后再往里面转。大家放心,这个阶段筋骨疲劳酸痛很正常,每天达不到两个小时的标准训练量,想落毛病也难!

        第二点,重心在前脚掌上,保持下肢三节(胯、膝、踝)的弹性,千万不要把腿站死了。站满脚跟是其他训练体系的要领,后面的训练步骤有其特殊要求。虽说内家拳各宗各脉殊途同归,但是起始阶段大家不要乱套用。人家有传承的,练到一定阶段,老师会告诉他,怎么调整一下,人家功夫就上去了。那个要领你不知道,还一直站在脚跟上,时间长了,很容易伤后脑。

       第三点,颤抖是好事,出汗也是好事,不用担心。长辈说“出完大汗出臭汗,出完臭汗出细汗”,到了只细细出汗,但不疲不喘才算进门。刚开始大汗淋漓的关是一定要过的。抖是调整内里的上乘法门,妙处说不尽,大家自己在练里体会,金子撒在地上,谁拣到算谁的。

       第四点,“松肩”,但“肩”的问题不要多问、也别多想,记着“松”这个大要领,先站去。松肩涉及的要素太多,说不明白,越说越糊涂。其实就是耗的肌肉没劲了,筋就抻开了,筋一开就不用别人给讲了,自己就明白了。如果能把肩松下来,手就沉了,这是个标准。利用手的沉劲,进一步松肩,慢慢就把颈、背的筋腱抻开了。这样劲才能顺着脊椎沉下去,然后才能谈到练腰。

有几个观念必须贯穿与锻炼的始终:

       一、抓住桩功的根本,舒舒服服的去站

       传统的桩法是在舒畅中温养筋骨,而不是追求强度的静力性训练。累是必然的,但也是阶段性的,累过去就不累了才是正常的,别以累为长功夫的标准,更不要追求疲劳去。静态的桩功是如此,今后的动功也是这样,“慢练入道”,因为慢练是有氧运动,即使是抻筋拔骨,也只是韧带发酸,不会出现无氧运动呼吸急促、心跳加速、气血上头的现象。一旦有这些现象,可能是意念过重,或者人为的追求强度,导致精神紧张,进而引起身体疲劳。这就大大违背了我们设计松静桩的本意。

        二、脑子不要太累

       松静桩脱胎于无极桩,无极的要求就是混混沌沌,有什么就体会什么,没有了就没有了,也不管。有些朋友练功体会精细的吓人。你光一处一处体会这些细节了,脑子怎么静?脑子不静下来,身体又怎么会真正放松?

       三、不要盲目相信初级阶段的感觉内家拳入门,最重要的是姿势正确,这一阶段的感觉是靠不住的。

       “感觉”不能作为检验自己功力的标准。感觉好,不代表练对了。没感觉,也不表示功夫不长。大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调身”上,把松肩、舒适、气顺等要领做对,做到可以无意为之,自然而然的程度才好。尤其不要形成发贴子比“感觉”的心态。一句话:站桩就是休息是滋养,不是体能锻炼,更不是头脑风暴,傻乎乎的站就好了!!!

       四、要学会传统武术的学习方法

      武术本身是一种技术,但学习的方式属于艺术类。怎么说呢?好比学书法,开始写得字歪歪扭扭,但是谁也不能说这是个错字,但从书法的角度来讲,这还不行。注意,“不行”和“错”是两个概念!错可以改,不行就要继续练!

       现在有些朋友的问题,如肩膀酸痛、腰腿酸痛等,是因为筋骨强度还不够,而不是方法错。所以这类问题我的答案,就是松松静静的站去。象练书法一样,一个不好看写十个,十个不行写百个,有志气的话就写一万个,你看到时候行不行!!!这一点,我们自己就有体会,有些问题,当时百思不得其解,苦恼啊!等站个把月之后,让我问都想不起来了,自然就过去了。

       此外,武术绝对是个实践的学问。有些朋友的问题尽是理论方面的。这次面授的时候,我就跟大家讲,研究问题有三个方面“是什么”、“怎么办”、“为什么”。我们就努力解决前两个,处理好这两个,功夫就可以上身。至于“为什么”,就是纯理论,这个先别管。陷到这里面,就没完了。事实上面授的朋友也体会到了,有些东西,即使你不明白,只要按着老师说的做到了,马上就有效果,不用花什么意念啊,寻找什么解释啊。

       古代老前辈用阴阳五行解释武术,有练出来的,也有练不出来的。民国的时候,引入了西方体育的理论,还是有的能练出来,有的练不出来。所以理论这个东西,是解释结果的,就像经济学理论,它和赚钱本身是两回事。

       既然咱们是练传统武术,就先把思维换成传统的。咱们现在就奉行老祖宗的实用主义,怎么练身体好,就怎么练。至于为什么?还是留待以后,我们再慢慢研究。西方逻辑的、思辨的思维方式,大家可以在功夫上身之后,再捡起来,那时才能说是用科学的观点分析武术。想把理论全弄明白了再练,就什么都练不出来了。

       以上只是初级阶段的要领,已经这么多了,就此打住,说点闲话。可能有些朋友把我所说的看作一种思想方法而非技术,而我认为,阅读、理解并实践这些方法就是在获得技术。上面和大家谈的,实际就是所谓的“心法”。好象流水线的技术规范和造作说明书。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国内企业只知道买机器,不重视相关的操作培训和技术标准,结果钱花了不少,生产出来的还是次品。希望想练出功夫的朋友,认真的看一看,耐心的试一试,相信会有帮助的。

[本文由 灵山云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本文由 苗子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才智如董子,犹云勉强学问。《中庸》亦曰,或勉强而行之。人非上圣,其求学之道,非勉强不得入於自然。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世,犹舟之航於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
2006-10-17 21:39#18
查看资料  发短消息  顶部
 
苗子 (日三省吾身)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40
精华 26
积分 46870
帖子 4447
名望 859 点
现金 4513 金币
存款 108165 金币
炎龙通宝 30294 枚
邮件推广 24 次
链接推广 1 次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6-1-18
状态 离线

文章标题

关于卢氏结构 作者:灵山云
文章正文

[本文由 灵山云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这两天有兄弟想请我介绍一下“卢氏结构”的事。我在此声明,关于“卢氏结构”的技术体系,我没有这个资格解释。

我的启蒙恩师李贤康先生,是卢正文先生的首徒。但是我从贤康先生那里学习的,不是“卢氏结构”,而是他总结毕生所学而成的“武术学”训练体系,这里面包含了过去他和卢老、赵道新先生等前辈共同研究的成果,也包括了杨月波、肖毓元等几位先生的传授,结构功法是其中的一部分。老师在第一次见我的时候,特别告诉过我,外面关于卢氏结构的一些资料,有很多是为了宣传才特别编出来的名词,有的卢老都不认可。如果我只是求个新奇,可以另访高明,他是不会按照哪些名词传艺的,冲着这句话,我一个头磕在了地下。因此我学的是技术,究竟是来源于“结构”,还是吴氏太极、形意八卦、肖派八卦,我不问,老师也没提。后来老师还跟我开过玩笑说,面世的所谓“结构功法”,多是卢老为了在中小学普及传统武术体育课程编排的,我们当年的研究成果远不止这些。如果你非要当时坚持学“卢氏结构”,那很多好东西我只好不教了。

因此技术问题,我实在没有发言权,这里只能讲一些我听说的关于“卢氏结构”的“故事”,大家姑妄听之吧。

“卢氏结构”也叫“卢氏原理”,全称是“中华武术内在功能统一结构原理”,是当时天津市武协承担的一个武术发展课题,卢老是课题组的总负责人,所以简称为“卢氏结构”。课题组分两个小组,理论组和试验组。理论组运用力学、解剖学等理论研究拳学运动,试验组根据理论组的成果进行训练和对抗试验,有用的数据就留下来,没有的就抛弃。赵道新先生是试验组的负责人。贤康先生负责理论组的具体工作。当时各派好手云集,大家各展所学,共同研究,堪称是中国武术历史上的一次盛事。

当时课题组的研究在传统武术圈是不被接受的——大家都讲五行八卦,你们非讲微积分、力学、解剖学,真是岂有此理。虽然试验组的成员在对外切磋中多次取胜,但因为他们原来就都是实战硬手,所以“原理”本身仍然得不到认可。后来,卢老没有办法,就用“原理”指导自己从未习武的三儿子卢啸开始练功,九个月之后,带他参加了在石家庄的一次全国性的武术研究大会。会上,新旧两种思想激烈交锋,最后决定比武定输赢。石家庄当地武林推出了一位最能实战的高手,与卢啸先生对决,结果被卢啸先生数次用同一个动作扔到了同一个地方。这才使“原理”本身得到了认可。

之后,不知何种原因,国家不再向课题组提供经费。于是研究人员内部发生了分歧,如卢老、贤康先生等主张继续深入研究,有的则心灰意冷,退出了课题组。随后,就发生了有第三代不肖弟子盗卖内部资料的事,加速了研究团队的分裂,造成了这桩盛事的凋谢。

虽然“卢氏结构”昙花一现,但是卢老和各位前辈却为我们后学留下了很宝贵的经验、教训。

首先,中国武术完全可以,而且也必须用现代科学的观点去认识和分析,否则终将埋没在草莽之中,难登大雅之堂。李老师说过,技术上卢老没有创新,他只是把自己一生所见得前辈高手身上的现象记录了下来。他最大的贡献是把系统论引入了武术研究,把孤立的现象加以分析,提炼出了规律,并开始形成系统,建立量化标准,从而指导实践。这正是因为这,他遭到了很多传统“教师爷”的诟病和排斥。

现在武术里确实有一些现象得不到科学解释。但是这是因为科学研究还没有和武术真正的结合在一起。那些瞪着眼说武术根本不能用现代科学解释的,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没有得到技术真传,二是本身并不真懂现代科学。第三就是科学化会砸掉他的饭碗。大家想想,如果一个后学晚辈很清楚如何检验一位老师的功夫水平,很清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藏私,是否编造一些东西拉长教学时间,那么指着蒙外行发财的大师们该是多么狼狈和痛苦?

当时卢老麾下,有一批武功高强的工程师,教师,他们把现代科学思想和理论引入了传统武术的锻练和教学中,用自己的武功和知识证明,科学化的训练手段可以缩短传统武术的培训时间,提高成才效率,增强实战效果。

当时有一件笑话,有一个参加结构集训的学员,三个月刚学完桩功,还没有学打法。有一次回家,被朋友们逼上了擂台,对手是练拳击的。这个学员上台就转向了,根本不知该怎么办,一看人家打来了,只好起个九防式挨揍,结果发现,哎,没事,还差点把对方拱了个跟头。这位就乐了,心想我就拱吧。结果抱着桩架就往对方怀里冲,跟坦克似的,硬是把对方给撞到台下去了。回来以后,跟大家一说,把大家乐坏了。后来连老师们教站桩的时候,都开玩笑说,你们得好好站呐,最不济还可以象某某某似的,把人家拱下去啊!

其次,武术研究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稳定的人才队伍,而且要有自己的经济基础,有自己的研究设备。没有人、财、物的支持,发展武术就是一句空话。卢老他们当年虽然在科研上大有突破,但终因经济上的困窘导致了失败。试想他们当时如果拥有日本武术研究机构那样的资源支持,成果决不仅仅是现在那点东西。卢啸先生就是因为有先天性心脏病,无钱医治,最后英年早逝。

说到这,我想为这位师叔默哀一下。他真是为了中国武术,把命都搭进去了。大家说,我辈还有什么理由在这里磨牙呢?大家赶紧练功去吧!!!家师说的好,真功夫出世,假豪杰怯胆,大家把东西练到自己身上,是最最重要的!

[本文由 灵山云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本文由 苗子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才智如董子,犹云勉强学问。《中庸》亦曰,或勉强而行之。人非上圣,其求学之道,非勉强不得入於自然。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世,犹舟之航於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
2006-10-17 21:45#19
查看资料  发短消息  顶部
 
苗子 (日三省吾身)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UID 40
精华 26
积分 46870
帖子 4447
名望 859 点
现金 4513 金币
存款 108165 金币
炎龙通宝 30294 枚
邮件推广 24 次
链接推广 1 次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6-1-18
状态 离线

文章标题

闲话形意 (一) 闲话起式
文章正文

[本文由 热血龙魂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俗话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先不说这话是不是全对,但是故老相传的俗话都有一定道理。
  形意出功夫快,这是武林公认的。但是时至今日,为什么练形意越来越难出功夫?出功夫为什么越来越慢?为什么练不出前辈那些神奇的功夫?已至于许多人对形意拳产生怀疑,对前辈那些神奇的功夫产生怀疑,这就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了。
     形意功夫是阳春白雪,大道至简,没有玄虚。前辈们出的高功夫虽然神奇,但仍旧都是有迹可寻,没有神话的成分。练形意出功夫简单,就是两条要点:练的对不对和练的够不够。
     练的够不够其实就是训练强度的问题,我以前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训练强度的小文,通过举例简单的介绍了几个高手的实际训练情况,我想朋友们还应该有印象。有了正确的练功方法并不等于成功,就好象我们大家烧开水,如果你只知道把水放在炉灶上烧,方法是对了,可是因为火不够旺,水的温度总在沸点之下,就是烧一年,水还是不开。练功是相同的道理,如果练功的强度上不去,量变的积累总也达不到质变的质点,那么最多也就是落一个健身而已,出不了功夫。就象那首歌中唱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变变成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过苦练,不付出汗水泪水乃至于鲜血,绝对成不了高手。
     练的对不对这条,学问可就大多了。
     首先就是传承的问题。有句话说得对:“功夫上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说的就是要拜个好的老师。”不过名师不等于好老师,明师才是好老师。现在的武林,有名的未必有真功夫,有真功夫的未必肯教人,有真功夫的又肯教人的未必教真功夫,有真功夫又肯教人还教真功夫的未必会教人。呵呵,估计大家已经看的头晕了,那么好师父是什么定义啊?既有真功夫又肯教人还肯教真功夫还必须会教人的老师,才是好师父。呵呵,知道我为什么用师父这个称谓而不用老师吗?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因为这样的人如果你找到了,那真的是值得你终生追随的,练功夫,确实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一位好师父可以让你省去许多烦恼,少走许多弯路。
     其次,明师未必出高徒。找到一个好师父,师父也会教人,可是徒弟的资质悟性也很重要。孙禄堂先生能因材施教造就许多高手,不过孙先生只有一个。李旭洲祖师言道:“徒弟不明白,是师父无能”、“有糊涂师父,才会有糊涂的徒弟”。不过有李祖师这样功夫这样胸怀这样责任心的师父也只有一个。这种水平的师父能根据你的资质、性格特点、身体条件来传授你功夫,让你练的功夫,都是最适合你练的,几乎就是给你量身订做一套功夫体系。不过,前提是这种师父都是大宗师级别。能因材施教,能根据你的个人情况传授,是因为他们水平太高,会的太多,这样的师父,可遇而不可求,您命好遇到了,呵呵,先别干别的,回家给祖宗上几柱香。所以,一般人遇到的都是普通的好师父,师父能够符合我前面提到四条标准,就已经是非常难得了,您还是要先回家给祖宗上香,感谢祖宗余荫庇护,呵呵。好师父找到了,能学来多少东西,能不能继承师父的衣钵,剩下的问题就要看您自己了。学内家拳,不用心练,不动脑子体会,是练不出高功夫的。还别说一般的武术爱好者,看看许多前辈名家的直系后代,有几个能强爷胜祖的?还别说强爷胜祖、青出于蓝,能完整继承自己家父辈祖辈功夫的能有几个?所以,俺平时爱说:功夫不能遗传,修行在个人。
     所以说,有了好师父的传授,你就成功了一半,呵呵,起码是三分之一。我说到这里,许多朋友肯定要问,一个好师父就那么重要吗?我肯定的回答您:是的。练内家拳,拳架子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把精力都用在外形上,您一万年也练不出高功夫来。内家拳,都是身体内部的精细活,研究的是身体内部骨骼筋腱的运动。如果没有一个好师父无保留的教,一遍一遍的演示,甚至让你一次一次的摸,体会出身体内部运动的感觉来,你绝对不清楚那看似不紧不慢的拳架子是干什么用的。同时,如果没有一个好师父在一边看着你练,一次一次反复给你纠正,一次一次给你调架子,甚至给你一次一次的硬掰,不然那种种超越常人身体运动模式和想象极限的拳感是凭空体会不出来的。所以,内家拳不怕偷拳的。就让李旭洲、孙禄堂给你在这一天练十遍,让你看个清清楚楚,你该不会还是不会,该不明白还不明白。所以,我一直对武林里传说的种种偷拳故事不太感冒。武林中胜传杨露蝉先生是偷拳成的功夫,那可能是露蝉先生真的是超乎我这样常人想象的天才吧。所以露蝉先生能当一代开宗立派的大宗师,小子我对他的才智佩服得五体投地。
     前面聊了不少关于内家拳训练教学的闲言碎语,就此打住,不然朋友们扔过来的砖头拍也把我拍倒了,还是回到我们要聊的形意起式吧。
     看到我这个标题,估计许多朋友都会说:“龙魂你是不是也开始学得故弄玄虚了,不就一个起式吗?我学拳架第一天,师父就教我了。不就是身体正直站好,两手下垂,然后两手从体侧上起画圆经头顶到身前,最后下落到丹田,这就是起式啊。多简单啊!然后拧身出钻,打出劈拳,开练。”对啊,这就是起式,可是兄弟就忘记一件事,形意拳是内家拳,玩的都是精细活。而且形意拳是地道从战场上走下来的拳术,与别的拳术比,形意拳从套路上比是最简单的,最讲究实用,一招一式,没有一下是为了花哨好看的,都是各有各的功用。起式这个动作,不论从练功的角度还是实用的角度说,都是大有讲究,里面的精细活多了,要是以为起式就是两手在体侧体前画个圈,可就白白的略过了好东西。

     先说说起式的实用功用吧。
     两手从体侧平起,练的时候看起来慢慢悠悠,松软无力。真到对敌的时候,身上的筋骨做功,这手臂“嗖”的一下就起来,对方从身侧来手,一下就搪开它,如果再借身形的拧转曲伸,上下起伏,这一搪能护你的四面八方,对手来手被搪,其间架必然就出现空挡,别客气,马上进手,不打他还等什么呢?刚才起手向上一搪,跟着就是沉劲一落,内家拳玩的就是一起一落。自己打开的空子自己进,顺水推舟,一落就是一掌拍上去,打完这一下还不算完,出手别回来,跟着就是一拳,关节往他身上一点,叫一个整劲,他不倒才怪,他出手拍挡也不怕,内家拳不硬抗,要使出个水功夫来,什么是水功夫?水有一个特性,就是无孔不入。手臂相接,贴着他走一个弧线,变劲不变招,想打那里还打那里,内家讲究变劲不变招,变招就流于外家了。单独讲究招式的花哨繁多、破招拆招,内家拳远远比不上外家,内家胜人,胜就胜在一个灵敏上。反应比他快,变化比他快,发劲比他快,胜人就胜在这快的一点点上。许多练内家拳的年轻朋友看内家拳推手揉手不理解,认为那是老年健身操,认为这种功夫格斗用不上,就是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没有长期沾、连、粘、随的推揉功夫,到实用时,内家拳的妙处怎么能够得心应手呢?
     两手划到身前头两侧,下落到丹田,这一下就可以化出三式,一化“鸿雁双飞”,二化“野马分鬃”,三化“虎扑”,式式都可以克敌制胜。两手在高位,使一个鸿雁双飞,合击单击看你的身势情形,用拳用掌看你自己的习惯长处,招呼他的脑袋要害,太阳、耳门、后脑都在你的控制范围,即使他格挡也不用怕,还是水功夫,来个无孔不入,接触点一随一挤一挂一撮,他越挡打的越重。对方来手,打头打胸打腹打档,野马分鬃一使到底,沉劲下落,左右相争,不但化掉他的来力,还要走偏他的重心,破坏他的整体间架,让他露出空子来方便自己进手。形意有句拳谚:硬打硬进无遮拦。许多人都以为形意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猛打猛冲的莽汉打法,那可就太小看形意拳的内家之名了,这不过是个理念,如果光从字面解释,不是肤浅了许多。形意拳强调进攻,亦要攻防兼备。攻亦是攻,防亦是攻,攻中带防,防中有攻,无一式不寓攻,无一式不寓防,谋略智力型打法,方才是形意的真消息。虎扑一下,旨在克敌,高低随心,一锤定音,前击顽敌,后护己身。只要对方露出空子,就猛抢中门,脚踏敌位,使出猛虎扑食的气魄,无坚不摧,要一下解决战斗。对手如果间架不散,一样可以借下扑的威势,先打散对方的防守间架,再似水冲击,此时之水再也不是潺潺流水,而是冰河解冻之急流,柔中有刚,刚中有柔,任他是顽石刚桥,一泄摧之。    简单一个起式,其中蕴涵的打法变化,并非我只言片语能够叙述清楚。不过,其理已经明了,侧触旁通,一通百通,唯奉送有心诸君。
     起式蕴涵的打法变化,并非一成不变、固定套路,而是随心所欲、变化多端,怎么使、怎么用,要看对形意功夫的理解和修炼程度,如果把这些当固定招式理解使用,只能说你对内家功夫的理解还有欠缺,还没有超越外家讲招说式的层次。内家拳师父教散手,教的都是理念理法,举一反三,让你自己去理解练习,最后练出你自己的功夫,不是说郭云深先生“半步崩拳打天下”,他教的传人也能“半步崩拳打天下”。崩拳可能适合郭老,却不一定能够适合你。但是理通了,就好办了,打法虽然千变万化,却跳不出这个理,在这个理法的指导下,一切皆有可能。    打法实用虽然精彩,但是没有形意的内在功夫在里面支撑,光学会了用法,也不能使用,说实话,也使不出来使不好。功夫从那里来,就从练中来。那么,这就要说说起势的另一个功用了。    看到许多练内家功夫的朋友,都把内家拳的架子练成了体操,练习起来,只注重其表,却不锻炼其里,空挂了一个内家拳的名字,却没有半点内家功夫的味道。为什么呢?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原因。想要练内家拳,那么咱们就要聊聊内家拳练功的一些细致活。
     起式开始两手一起,可不是两个胳膊一抬就完了。想练内家拳,不练内家体操,可不是这么轻轻松松的。练之前要搞明白,这两手是怎么起来的,伸腿抬手,是个正常人就会,如果没有一点反常规的东西,内家功夫也就不成为功夫了。这一起手,如果是用胳膊抬起来了的,那还是没有摆脱常人的后天境界。内家拳讲究用身子使手,这一起手,可是用身体把两手吊起来的,身体内部的筋骨要有运动,身体内部的筋骨都要做功,这样起手,才能在起手的同时发出劲来,不然人家来手你根本搪不开,身体内部这一做功,腰背乃至全身的筋骨都要跟着有动作,这样才能打出漂亮的劲力,才能让全身的筋骨都在这一式中得到锻炼,这才叫练功,才叫练内家。这一下起手,要是练,除非是天才,怎么也要一两年以上的苦练才算好,练好了这一式,你的身体素质得到的是全方位的锻炼。过去教徒弟,从两手下垂的无极式开始练,什么时候能用身体把吊手起来了,师父才会教你起式,然后起式做好了,才能开教五行拳,呵呵,估计大家都感觉到难了吧?但是,我要说,那样才教真正的练功夫。唉,可惜现在不知道还有几个人能吃那么大的苦,有那么大的耐性啊!    这起式练到两手用身体起来了,到时候你可以找个朋友给你拍个照片,看看你当时的状态,两手起来不是目的,目的是锻炼身体内部的做功运动,不但要手起来,人的精气神也要调动起来,这时候你的两手微起,下颚内收,两目蕴光,老虎扑食的时候什么样子,你当时的内外状态就是那样的,练到这样,功夫才不白下。练到这种层次,中间吃的苦处就不用俺详细描述了,反正还是那句话: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到此还不算功德圆满,仅仅是万里长征刚刚迈出了第一步,还要接着练,这两手从体侧到体前画一个圆,使的时候要劲走螺旋,处处带劲,处处皆可发劲。八卦掌练功要求式式为桩,就是这个道理。练的时候可不能随便的画圆,要通过这一画圆,把两手五指上的筋腱都锻炼一遍,等功夫深了,还要进一步的调动身体上所有的筋腱,这样练起来,不过是形意初级的易筋功夫,练精化气都做不好,就不要说后面什么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了。练不好第一步的初级功夫,确实是“还虚”了,呵呵,“还虚”的意思就是还是虚的。
     画圆下沉,落到丹田处之后,有的朋友性子急,以为起式做完了,马上就要起手拧身出钻,俺大喊一声“STOP!!!”。这一下,老前辈管这叫气沉丹田,养气功夫,也有别派叫贯气。这一下既可以作为养生的文练法,也可以作为功夫的武练法。养生和技击是相通的,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不要人为的分割开。这一落一起,丹田里面要有感觉的,从这里面,不但能出惊人的技击格斗功夫,那句“养就丹田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的老话是不是也就该明白个六七分了呢?老前辈教徒弟,这一落到丹田,停住不动就要照一两个小时练,什么时候感觉有了,什么时候再出钻开拳。呵呵,或者说什么时候感觉有了,才配出钻开拳。
     此为形意的细致活,道理相通,内家三拳甚至包括许多名为外家实为内家的门派,只要得了真传,都是这个理。道理说到这,还没有说完,有些东西我还是做了保留,因为毕竟是在网络上,有些东西能说,有些东西不能说,说多了也会害人误人。过去旧社会,靠拳保命养家的时代,想听这理,跟师父十年二十年的,也不见得告诉你一句半句,这里有保守的原因,呵呵,毕竟这是老师父们保命养家的门道。也有法不轻传的道理,怕误传歹人。既然我轻易说了出来,也算是法赠有缘吧,还是赠送给有心诸君,和大家结个善缘吧!!!

全文完

[本文由 热血龙魂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和 http://www.yanlongonline.net)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本文由 苗子 发表,炎龙在线(http://www.yanlongonline.com) 依《版权声明》享有相关权利。]

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才智如董子,犹云勉强学问。《中庸》亦曰,或勉强而行之。人非上圣,其求学之道,非勉强不得入於自然。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世,犹舟之航於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
2006-10-17 21:46#20
查看资料  发短消息  顶部
 23  1/2  1  2  > 
     

  可打印版本 | 推荐给朋友 | 订阅主题 | 收藏主题  


论坛跳转:  


版权所有© 2006-2017 炎龙在线™
所有时间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3-29 02:37 清除 Cookies - WAP